新闻内容
乐在端午 乐在生活
2013-06-13 来源:搜狐网
昨天,是端午。从传统习俗的角度讲,“端午”正是脏气、毒气袭来之时,人们采集艾蒿、香蒲,饮雄黄酒,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悬钟馗像,正是为了将污秽的东西祛除。而从现代人生活的角度来说,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成了法定假日后,人们在领略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更有了休息时间,可以放松身心,可以有更多时间来陪伴家人,享受生活的乐趣。那么,就看看这些“端午之乐”吧。
江城之乐
江边洗脸不害病,登龙潭山采艾蒿
本报吉林讯(记者唐奇)
如绵细雨,挡不住江城市民迎端午的热情。昨天早上三四点钟,就有人登山采艾蒿,在吉林市松花江洗面,“只要洗了眼睛和耳朵,就会耳聪目明。”
三四点钟,松江中路已经人头攒动,多数人的耳朵上都夹着一截艾蒿。64岁的李阿姨说:“老话说,夹在耳朵上可以驱病,不长痘痘,还能驱虫,我每年还要在江边洗脸,不长玻”
市民张先生说,江城市民端午节第一件事是到江边洗脸。每隔一段的江水边,就有几位、十几位市民双手捧起江水洗面,一些人嘴里还说着祝愿的话。“用江水洗面,一年不害眼玻”市民周海涛说,自己年年都带着一家人来到江边,希望一家人洗出个好日子,驱除疾玻
吉林市松江路沿江一线,一些卖五彩线、小荷包、小扫帚、小灯笼等小饰物的商家早早来到马路边,洗完脸的市民从江边走过来选购。荷包、五彩线驱病避邪,一块的、两块的,五块的,每个摊贩前都被挤得水泄不通。卖葫芦的、卖艾蒿的、卖凉糕的,绵延几公里,热闹极了。
“我是从长春一早开车过来的,早就听说吉林市的端午节很传统,所以一家老小开车过来感受一下。”长春市民王先生说。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吉林市人多数都去龙潭山采艾蒿,很多人满载而归。
5时许,登高的人越来越多。市民陈庆说,“就像赶集一样,一年一次,年年如此。”
江城为何全民过端午
吉林市政协文史研究员皮福生说,发源于长江流域的端午节传到松花江流域后,通过满族的文化和中原文化互相融合,吉林市的端午节呈现出独有的地域特征。
松花江在满语里是“天河”的意思,松花江发源于长白山,用它洗眼可以明目,洗脸可以驱邪纳福,以祈一年的吉祥。
而带有满族文化特色的就是“如意荷包”,南方叫香包,在清代,满族大臣腰间都挂“如意荷包”,而在民间,最具有吉林市特色的是,人们缝布老虎、给小孩穿上虎头鞋,期望山中之王给自己以庇护,但这些景象现在已经很难见到。
“还有地理原因,松花江处吉林市中心,市民很方便来这里,所以形成了这种全民景象。”皮福生说。
飞翔之乐
200多发烧友在长春文化广场放飞风筝
“妈妈,看那个章鱼风筝,又漂亮、又大。”昨日10时,长春文化广场,“放飞梦想实现中国梦吉林省首届关东风筝文化艺术节”开幕。
来自长春市、松原市和吉林市的200多名风筝发烧友,放飞自己的风筝,吸引了上百名市民观看。同时,在吉林、松原、九台、梅河口和图们的分会场,我省风筝发烧友们同时放飞风筝,庆祝这一传统节日。
“来风了,来风了,起1一条50米长的彩龙风筝,在几个人的努力下,摇摆着身躯随风而起。
蜈蚣、金鱼、彩蝶、嫦娥奔月……一个个传统的风筝,让端午节充满了浓郁的传统特色。彩色的、蓝色的、二十多米长的胖墩墩的章鱼,特别可爱,这是吉林市的风筝发烧友们带来的。“高大威猛、形象逼真,吉林市的风筝很能体现咱们关东风筝的特色。”吉林市风筝协会主席李杰说。
“我们还有一个特别有意义的国徽风筝。”吉林油田风筝协会秘书长张向东介绍。随后,几个人将巨大的国徽风筝放起。国徽下方条幅上书写的“祖国万岁”四个大字格外醒目。
我省民俗专家曹保明介绍,南方是清明节放风筝,而在东北,端午节的天气比较适合放风筝。
本报记者田玲玲
挑战之乐
1个蛋顶破7个蛋成为“铁头金刚王”
昨天是端午节,本报组织的“端午节顶鸡蛋大赛”如期举行。
7时30分许,在南湖公园草坪上,小雨渐渐停了,几十名参赛者分成了小朋友组和成年组。
主持人一声令下,赛场沸腾起来,一对对选手握着鸡蛋,你顶我来我顶你,“咔嚓、咔嚓”,一个一个鸡蛋破裂的声音之后,9岁的祁骥手中的鸡蛋顶破7个鸡蛋,7轮全胜,他的鸡蛋也成了鸡蛋中的“铁头金刚王”。其中,前六轮他是和其他小朋友比赛,最后一轮是和成人组冠军进行决赛。
说起获胜秘诀,祁骥说:“我这个鸡蛋是姥姥给煮的,也是姥姥给我选的。”站在一旁的妈妈和姥姥,一脸的高兴。
家住南湖新村的吴先生昨天早上看报纸才看到顶鸡蛋的事,和女儿吴玉玮一商量,俩人跑着就来了,根本没时间准备鸡蛋。记者将提前准备的鸡蛋送给了吴玉玮,一名选手将自己的鸡蛋“借给”吴先生。用这个借来的鸡蛋,吴先生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取得了成人组的冠军。
本报记者李易书田玲玲
“端午节顶鸡蛋”续
看戏之乐
省吉剧院到建筑工地为农民工送精彩演出
本报讯(记者刘洋)
昨日上午,吉林省吉剧院40多人来到长春高新区北区的一处建筑工地,为1000多名农民工送上了一台精彩的演出。
吉林省吉剧院院长杨柏森表示,这是他们“慰问下乡”系列活动中的一站,他们还将深入通化、辽源、延吉等地的农村和边防哨所,送去200多场演出。
9时,演出正式开始。大客车临时搭建成的舞台上,二人转、歌曲、舞蹈等节目,引来观众们的笑声和掌声。虽然观看场地就是工地的一块空地,现场也没有桌椅,更没有茶水小吃,只能站着观看,或者坐在冰冷的水泥板上,但所有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端午节这天,工地放了一天假,还组织工人们聚餐,得知省吉剧院来演出,所有人都很惊喜。
据介绍,这1000多名农民工有很多是南方人。“我来吉林这边打工十多年了,等回头我回老家告诉家里人,这正宗东北二人转我是在工地上看到的,他们肯定不相信。”江苏来的农民工王益怀笑着说。来源新文化报)
江城之乐
江边洗脸不害病,登龙潭山采艾蒿
本报吉林讯(记者唐奇)
如绵细雨,挡不住江城市民迎端午的热情。昨天早上三四点钟,就有人登山采艾蒿,在吉林市松花江洗面,“只要洗了眼睛和耳朵,就会耳聪目明。”
三四点钟,松江中路已经人头攒动,多数人的耳朵上都夹着一截艾蒿。64岁的李阿姨说:“老话说,夹在耳朵上可以驱病,不长痘痘,还能驱虫,我每年还要在江边洗脸,不长玻”
市民张先生说,江城市民端午节第一件事是到江边洗脸。每隔一段的江水边,就有几位、十几位市民双手捧起江水洗面,一些人嘴里还说着祝愿的话。“用江水洗面,一年不害眼玻”市民周海涛说,自己年年都带着一家人来到江边,希望一家人洗出个好日子,驱除疾玻
吉林市松江路沿江一线,一些卖五彩线、小荷包、小扫帚、小灯笼等小饰物的商家早早来到马路边,洗完脸的市民从江边走过来选购。荷包、五彩线驱病避邪,一块的、两块的,五块的,每个摊贩前都被挤得水泄不通。卖葫芦的、卖艾蒿的、卖凉糕的,绵延几公里,热闹极了。
“我是从长春一早开车过来的,早就听说吉林市的端午节很传统,所以一家老小开车过来感受一下。”长春市民王先生说。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吉林市人多数都去龙潭山采艾蒿,很多人满载而归。
5时许,登高的人越来越多。市民陈庆说,“就像赶集一样,一年一次,年年如此。”
江城为何全民过端午
吉林市政协文史研究员皮福生说,发源于长江流域的端午节传到松花江流域后,通过满族的文化和中原文化互相融合,吉林市的端午节呈现出独有的地域特征。
松花江在满语里是“天河”的意思,松花江发源于长白山,用它洗眼可以明目,洗脸可以驱邪纳福,以祈一年的吉祥。
而带有满族文化特色的就是“如意荷包”,南方叫香包,在清代,满族大臣腰间都挂“如意荷包”,而在民间,最具有吉林市特色的是,人们缝布老虎、给小孩穿上虎头鞋,期望山中之王给自己以庇护,但这些景象现在已经很难见到。
“还有地理原因,松花江处吉林市中心,市民很方便来这里,所以形成了这种全民景象。”皮福生说。
飞翔之乐
200多发烧友在长春文化广场放飞风筝
“妈妈,看那个章鱼风筝,又漂亮、又大。”昨日10时,长春文化广场,“放飞梦想实现中国梦吉林省首届关东风筝文化艺术节”开幕。
来自长春市、松原市和吉林市的200多名风筝发烧友,放飞自己的风筝,吸引了上百名市民观看。同时,在吉林、松原、九台、梅河口和图们的分会场,我省风筝发烧友们同时放飞风筝,庆祝这一传统节日。
“来风了,来风了,起1一条50米长的彩龙风筝,在几个人的努力下,摇摆着身躯随风而起。
蜈蚣、金鱼、彩蝶、嫦娥奔月……一个个传统的风筝,让端午节充满了浓郁的传统特色。彩色的、蓝色的、二十多米长的胖墩墩的章鱼,特别可爱,这是吉林市的风筝发烧友们带来的。“高大威猛、形象逼真,吉林市的风筝很能体现咱们关东风筝的特色。”吉林市风筝协会主席李杰说。
“我们还有一个特别有意义的国徽风筝。”吉林油田风筝协会秘书长张向东介绍。随后,几个人将巨大的国徽风筝放起。国徽下方条幅上书写的“祖国万岁”四个大字格外醒目。
我省民俗专家曹保明介绍,南方是清明节放风筝,而在东北,端午节的天气比较适合放风筝。
本报记者田玲玲
挑战之乐
1个蛋顶破7个蛋成为“铁头金刚王”
昨天是端午节,本报组织的“端午节顶鸡蛋大赛”如期举行。
7时30分许,在南湖公园草坪上,小雨渐渐停了,几十名参赛者分成了小朋友组和成年组。
主持人一声令下,赛场沸腾起来,一对对选手握着鸡蛋,你顶我来我顶你,“咔嚓、咔嚓”,一个一个鸡蛋破裂的声音之后,9岁的祁骥手中的鸡蛋顶破7个鸡蛋,7轮全胜,他的鸡蛋也成了鸡蛋中的“铁头金刚王”。其中,前六轮他是和其他小朋友比赛,最后一轮是和成人组冠军进行决赛。
说起获胜秘诀,祁骥说:“我这个鸡蛋是姥姥给煮的,也是姥姥给我选的。”站在一旁的妈妈和姥姥,一脸的高兴。
家住南湖新村的吴先生昨天早上看报纸才看到顶鸡蛋的事,和女儿吴玉玮一商量,俩人跑着就来了,根本没时间准备鸡蛋。记者将提前准备的鸡蛋送给了吴玉玮,一名选手将自己的鸡蛋“借给”吴先生。用这个借来的鸡蛋,吴先生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取得了成人组的冠军。
本报记者李易书田玲玲
“端午节顶鸡蛋”续
看戏之乐
省吉剧院到建筑工地为农民工送精彩演出
本报讯(记者刘洋)
昨日上午,吉林省吉剧院40多人来到长春高新区北区的一处建筑工地,为1000多名农民工送上了一台精彩的演出。
吉林省吉剧院院长杨柏森表示,这是他们“慰问下乡”系列活动中的一站,他们还将深入通化、辽源、延吉等地的农村和边防哨所,送去200多场演出。
9时,演出正式开始。大客车临时搭建成的舞台上,二人转、歌曲、舞蹈等节目,引来观众们的笑声和掌声。虽然观看场地就是工地的一块空地,现场也没有桌椅,更没有茶水小吃,只能站着观看,或者坐在冰冷的水泥板上,但所有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端午节这天,工地放了一天假,还组织工人们聚餐,得知省吉剧院来演出,所有人都很惊喜。
据介绍,这1000多名农民工有很多是南方人。“我来吉林这边打工十多年了,等回头我回老家告诉家里人,这正宗东北二人转我是在工地上看到的,他们肯定不相信。”江苏来的农民工王益怀笑着说。来源新文化报)
今天(11/24日星期日) | 明天(11/25日星期一) | 后天(11/26日星期二) | 第四天(11/27日星期三) | 第五天(11/28日星期四) |
低温-4℃~高温6℃ | 低温0℃~高温7℃ | 低温-11℃~高温0℃ | 低温-9℃~高温-7℃ | 低温-8℃~高温-6℃ |
晴转多云 <3级 |
小雨转暴雪 <3级 |
中雪转多云 3-4级 |
阴转多云 3-4级转<3级 |
多云转小雪 <3级 |
吉林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