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手机服务更方便
游客保障
网站导航
天气预报 > 吉林天气 > 吉林天气新闻
新闻内容

延伸文化民生服务 本报记者吉林省农家书屋纪行(组图)

2012-08-16 来源:搜狐网

  长春市绿园区农家书屋采访记
“活户口本”程才(右)与自学成才的“律师”庄福和(中)在书屋里交流看书心得。本报记者赖名芳摄

  7月23日13:30,刚下飞机的《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就在吉林省新闻出版局农家书屋办公室工作人员陈小波的带领下,马不停蹄地坐车直奔位于长春市西郊的绿园区合心镇岳家村。

  “活户口本”和自学成才的“律师”

  大约1个小时后,在岳家村新建的村委会二层小楼上,记者见到了50来岁、个儿不高、面色黝黑、身板硬朗、说话慢条斯理、带有浓重东北口音的岳家村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程才,他正在一间面积如同半间普通教室大小的书屋里忙活着。

  “这是咱村的"活户口本",谁家种啥养啥,他随口都能咧咧得一清二楚。他当书屋管理员再合适不过了。”正在书屋看书的三位中年农民一听记者来意,立即显出东北人的热情劲儿,向记者介绍起程才来。

  今年58岁的程才是岳家村下面自然屯小马家屯人。在这里住了一辈子的他对全村各家各户都非常了解,故村里人都戏称他“活户口本”,他也因此被村里选为农家书屋的图书管理员。由于他特爱干净,农家书屋被他打理得窗明几净、井然有序:4个并排的白色书柜里整齐地摆放着农业类、养殖类、社会科学类、生活类等千余册书籍。屋里的白色桌子、黑色椅子,擦得非常干净。程才告诉记者,书屋是2007年建成的,现在有图书3700册。刚建书屋时,许多村民并没有在意它的好处。程才就带着书、骑着自行车到种植、养殖大户家去“游说”书的好处遇到一些不解的问题时,随便翻翻书就有可能找到一位不花钱的技术指导。没想到这种“推销”的法子真灵,种植、养殖大户们从“不搭理”到主动跑到书屋找书看。“自从村民们尝到了读书的甜头,现在已经离不开书屋啦。”程才感慨道。

  据记者了解,岳家村是以种植葡萄为主要经济收入的村子,自从建了书屋,很多农民都跑到书屋借有关科学种植葡萄的书,通过学习,他们村的葡萄已经引进了多个品种,而且还种出了品牌效应,在长春市供不应求。不过,记者在书屋留言簿上看到,村民们的留言也提出一些问题:图书更新太慢,现在已经没法按照3年前出版的书再去种葡萄。“不管是农药还是种子,都升级换代了。”一位看书的农民补充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书屋看书的几位农民中,有一位被岳家村人称为自学成才的“律师”,叫庄福和,今年近60岁。为什么被人称为“律师”?庄福和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着对记者说:“我哪是什么"律师",我就是平时特爱看法律方面的书,没事就来书屋,我是现学现卖,谁家遇到法律纠纷问题都会找我出个主意,比如,出了交通事故怎么赔偿、土地拆迁等,在咱农村找律师很难,农民也请不起呀,我喜欢这"口儿",时间长了村里人就认可我了,我也不能瞎说呀,就不停地看法律方面的书。”

  “365百姓书香工程”让书屋走进田间地头

  长春市绿园区文体局副局长于丽娜在当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吉林省的行政村下面一般会有许多自然屯,而目前农家书屋都建在行政村里,由于这里地广人稀,许多自然屯与行政村距离较远,有的甚至相隔20多公里,为了让农家书屋真正发挥作用,真正解决农民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今年6月,作为全区2012年四十项重点工作之一的“365百姓书香工程”正式启动。据她介绍,这个工程是由吉林省图书馆和绿园区委宣传部合作实施的,总体目标是通过3年至5年的建设,在全区范围内,打造365个、365天全天开放的“百姓书房”,即城市社区“楼栋书房”、农村村屯“乡间书房”、中小学校“求知书房”、农民工“流动书房”。工程将在绿园区51个社区、24个行政村全面铺开,形成覆盖城乡的“百姓书房”体系。经过全面的调研,他们将在各镇街广泛选址设点,把书房建到责任田、党员中心户、农户家中,建到学校、企业、医院、军营、工地,并免费向群众开放,真正方便群众阅读。至于图书和硬件设施配备方面,主要由吉林省图书馆根据基层阅读需求,按照每个书房至少200册的标准配送图书,实行图书定期流转,并为有条件的书房安装电脑和信息系统;由各镇街负责配备书架等其他硬件设施。管理人员主要选择服务热情高、综合素质好的责任田党支部书记、党员中心户、文艺骨干、致富带头人等担任“书房管家”,负责书房维护和管理,为居民提供借阅服务。在制度建设方面,实行制度、标识、图书编号、相关簿册“四统一”,保障书房规范化管理使用。

  现在,像程才这样的书屋管理员不仅在村部的农家书屋值班,同时还在为农家书屋从行政村向自然屯的延伸作出努力。因为小马家屯的村民活动室就建在程才家的小院里,他就在活动室里弄了一个小房间,作为农家书屋在屯里的服务站。谁想借什么书只要给程才打个电话,如果服务站里有,他就会骑上自行车很快将书送到村民家;如果没有,他也会做个记录,到附近村里去借,因为村里各家电话他已烂熟于心。

  从“不搭理”到“追着要”

  四平市伊通县伊通镇农家书屋见闻
女村官张泽文(右)在农家书屋里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本报记者赖名芳摄

  “稍等!稍等1《中国新闻出版报》两位女记者刚从洗手间出来,就被一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迎面拦祝

  记者愣神间,她不好意思地笑着说:“你们能不能帮我们反映一下,给书屋配些花卉种植及如何防治病虫害的书?刚才在书屋当着上面来的干部我没好说。”这是7月24日上午,记者在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伊通镇五四村农家书屋采访结束后发生的一段小插曲。

  经交谈,了解到这位妇女叫孙秀君,是五四村下属刘前屯的屯长。她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她和农户在屯里种了很多花,但最近不知怎的花长了虫又治不好,而书屋里却没有这类书。在她遗憾的时候,刚巧看到有记者来书屋采访,她就在旁边一直等着,瞅着记者上厕所的当口追出门,希望记者能帮助她向上反映反映。

  看书让“病号”成了富裕户

  据做过民办教师的五四村农家书屋管理员孟昭影介绍说,现在村里类似孙秀君这样主动找书看的人很多。不过,2010年6月农家书屋刚建成时可并不像现在这样受欢迎。由于东北冬天时间长,村民们一般喜欢在家里“猫冬”。村干部为了让人能来书屋借书看书可没少宣传。孟昭影作为村会计兼书屋管理员更是不怕磨嘴皮子,一再向村民推荐一些有关种植、养殖的书,渐渐地有个别村民读书受益后开始主动游说其他村民,从而带动了大家看书的热情。孟昭影印象最深的例子是村里的王贵颖。他得了病不能再出外打工挣钱,家庭负担变得很重。孟昭影得知后就推荐他看如何科学养猪的书。看着看着,王贵颖最终下决心通过养猪养家糊口。按照书里教的法子,王贵颖夫妇现在养了100多头猪,一年能挣20多万元,已成了村里的富裕户。

  “像王贵颖这样经历的人还很多。”孟昭影举例说,村里有个叫韩英俊的,也是通过看书尝试着养蛋鸡。现在他已经养了1万多只鸡,年收入也在好几万元。“书屋建成以后,我们全村的文化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现在打麻将的少了,争吵的也少了,很多人都开始走上致富的路。”五四村村长陈浩不由自主地插话说。

  伊通县文广新局团委书记邢艳慧告诉记者,伊通镇机构改革后共有15个行政村,82个自然屯。2010年,在吉林省新闻出版局的大力支持和伊通镇党委的高度重视下,15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全部建成。每个书屋从书柜、阅览坐椅,到各项规章制度均由镇政府出资统一制作,每个书屋藏书量1700余册,DVD光盘336张,总价值40余万元,每天接待读者30余人次。伊通镇有个最大特点就是多民族,除汉族外还有满、回、朝鲜、蒙古、锡伯、壮、瑶、苗、门巴、白等11个民族。

  朝鲜族语的图书很需要

  伊通镇星光村是记者7月24日采访的第二个“点儿”,选择它是因为这是个典型的朝鲜族村落。

  据星光村农家书屋管理员李美静介绍,书屋是2010年建成的,现在有图书2600册。村民们一到农闲的时候就来书屋看一些科技类的书,像科学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的书等。

  “能不能给我们配点朝鲜族语的图书,这里一本都没有。”插话的是一位身着“韩范儿”,头戴礼帽、精神十足的老人。他叫田成镇,今年69岁,原来是朝鲜族中学的校长。自书屋建起后,这里成了他特别喜爱的阅览室。由于村里的老人大都汉语阅读能力有限,他就成了他们的义务“翻译”。

  李美静告诉记者,田校长每周三和周六都会到书屋里义务给村民们讲课,他特别渴望有关部门在为少数民族书屋配书时能配些朝鲜族文字的书,这样村里的留守老人就能自己看了。

  正说着,来书屋找书的村卫生所村医姜宝芳也凑过来主动说:“我的诊所就在书屋对面,我没事就过来看一些医学书籍,希望能提高医术,书屋中的医学书籍我基本看完了,真希望能再给配些深一些的医学书籍,这样我可以更好地为村民治玻”

  据邢艳慧介绍,伊通县图书馆在农家书屋建设中起到了很大作用,他们帮助农家书屋的图书进行分类编目,同时还在永清村的农家书屋设立了伊通镇永清分馆。

  当记者走进永清村农家书屋时,第一感觉很像来到了小型图书馆。由于书屋处在伊通县伊通镇上主要道路旁,来书屋看书的人很多。20余个座位中只空了一两个位子。年轻的管理员石丽媛告诉记者,她本职工作是镇上文化站的站长,现在兼职做农家书屋管理员。由于永清村是“镇中村”,村图书馆里的图书一部分是农家书屋统一配给的,另一部分是县图书馆配发的,因此这里藏书多达5000册,村民们也就多了一份阅读的福气。

  书屋里的大学生村官
星光村的村医姜宝芳拿着本《乡村医生》爱不释手。

  在通化市东昌区环通乡江南村见到26岁、眉目俊朗的付虹博时,《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很是意外,因为他毕业于长春大学美术专业,他所学专业与他现在担任的角色江南村村主任助理离得好像有些远。

  他告诉记者,毕业时他经过慎重考虑,选择了做一名大学生村官,主要工作是协助村里各部门工作。2010年江南村筹建农家书屋时,他自然而然地被村里推选兼职做了书屋管理员,一干就是两年有余。7月25日早上8点多,记者来到了付虹博管理的书屋。

  “这里的冬天不冷”

  一进书屋记者看到30平方米的书屋内,中间是一张长条桌子,周围静静地坐着五六个村民在看书。墙边井井有条地摆放着几个书柜,里面的图书均按类整齐地排列在那里。付虹博告诉记者,他们村属于城乡结合部,由于新农村改造,现在村里盖起了楼房,村民们也从原来务农为主,变成现在经商为主。自农家书屋建立以来,村民们没事就会来看书,生活中遇到问题也会来书屋,例如,现在村民们找的最多的可能就是土地拆迁方面的书籍,由于很多村民文化水平不够,他就帮他们解答书中不懂的地方,如果他也搞不明白,就去查资料。他还会利用一些节日,如“4·23”世界图书日等专门组织一些读书活动,希望能慢慢让村民们喜欢上读书。

  在书屋记者看到一位老者全神贯注地在看一本小说,记者轻声叫了他两三次才听到。他叫曹玉,今年67岁,是江南村的村民,经常来书屋看书,最喜欢看小说。他告诉记者,因为现在是农忙的时候,来看书的人不多,到了冬天这里人可多啦。记者环顾了一下书屋,没看到暖气,于是问:“冬天这里不冷吗?”看到记者的疑惑,曹玉连忙解释:“书屋可暖和啦,是地热取暖,大家真的愿意来。”

  “只要有新书,第一时间告诉村民”

  其实在东昌区像付虹博这样由大学生村官负责农家书屋的情况非常普遍,附近金场镇夹皮村的张泽文也属于这种情况。

  今年24岁的姑娘张泽文,去年从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后,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在城里找工作,而是回到家乡考上了村官。她告诉记者,在负责农家书屋管理工作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最初她并没有认识到农家书屋对农民会有多大帮助,慢慢地,她看到,许多农民通过来书屋看一些科学养殖、种植的书而受益,让她渐渐地感受到书屋的好处:“现在书屋只要有新书,我就会第一时间用村里的高音大喇叭告诉村民。”

  任金华是夹皮村人,也是农家书屋的常客,她告诉记者,白天她上班,下班后或节假日她就会来书屋看书,她主要看养生类、美容类的书,例如《求医不如懂点医》,她就经常看。据她介绍,村里的人很多还是喜欢看养殖、种植、如何防治病虫害类的书,她希望书屋能再多进一些这样的书。张泽文告诉记者,夹皮村除了村委会的农家书屋,在村民家里也设了一个农家书屋。记者提出:去看看行吗?她欣然同意。

  “我是组长,建书屋是必须的”

  在大学生村官张泽文引领下,记者出了村委会,左拐右拐来到一个村民家。只见院子左面的棚子里放着一大堆掰下来的老玉米,棚子边上是一小块菜地,菜地边上的铁柱上拴着一条大狼狗。令人奇怪的是,一看到有陌生人进院子,狼狗并没有拼命地狂吠、跳起来扑咬。一位皮肤黝黑的老人闻声迎了出来,他就是院子的主人,今年62岁的梁恩玉。他说,别看狗长得凶,因为常有人来他家书屋借书,狗也变得习以为常不爱狂叫了。

  说明来意后,老人连忙热情地招呼大家进屋。书屋就在院子的西头,不到10平方米的样子,打扫得非常干净。近百本图书被摆放在三个半新的木头柜子中。梁恩玉告诉记者,这间房原来是女儿住的,后来女儿出嫁了就空下来了。他是夹皮村三组的组长,已经当了32年。2009年,村里和他商量希望在他家建个农家书屋,“我也没多想就答应啦,反正房子没人住,再说我又是组长,必须的。”说着他憨厚地笑起来。

  梁恩玉的书屋叫通慧书屋,他说因为现在是农忙季节,没什么人来借书,可一到冬季,这里就热闹啦,村里的孩子一放学就上他这里来看书,大人们想看什么书,有时候会提前告诉他,要是没有,他就做个登记,抽空到村里去借。据了解,在东昌区像通慧书屋这样的家庭书屋还有7个。

  79岁的“著名”图书管理员

  敦化市翰章乡新乡村农家书屋管理员王明旭
在书屋里的书架上,摆放着王明旭老人获得的“农家书屋优秀管理员”的荣誉奖牌。本报记者赖名芳摄

  “这位就是我们农家书屋的管理员王明旭,他今年已经79岁啦,可以说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中年龄最大的农家书屋管理员。他因责任心强,丰富的管理经验,而被评为延边州农家书屋优秀管理员。”顺着吉林省敦化市图书馆馆长洪炜手指的方向,《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看到一位头戴藏蓝色帽子,上身穿白色中式短袖小褂,下身穿黑色长裤,皮肤黝黑,身材瘦小,腿有些瘸,但精神矍铄的老人正笑容可掬地朝我们迎来。7月26日中午,记者来到敦化市翰章乡新乡村农家书屋,见到了因书屋管理得好而成了十里八乡“名人”的王明旭老人。

  年“补贴”仅300元

  敦化市属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这里的农家书屋外墙都被统一刷成了明黄色,这样离得很远便能看到书屋。走进书屋,记者看到十几个学生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书,王明旭赶紧热情地介绍说:“现在正是暑假,孩子们没事儿就跑这儿来看书。”

  王明旭很健谈,说话底气十足,和他聊天完全感受不到他是一位年近80岁的老人。他告诉记者,1956年师范毕业后,原本可以当教师的他,因为身体有残疾,就回到新乡村当了一名会计,而这一干就是40多年。2010年村里建起了农家书屋,村长跟他商量请他担任管理员,他因为爱书,非常爽快地答应了。

  “我有两个儿子、三个闺女,他们都非常支持我,反正在家闲着也没意思,还不如到书屋来呢,因为以前我在学校出过板报,书来了我知道怎么排号、分类,觉得自己特别适合干这个工作。”王明旭由衷地说。“那您做图书管理员,有收入吗?”记者问。“有,村里一年给我300元。”说到这里王明旭觉得有点不好意思,赶紧解释,“我不是为了钱,一分钱不给我也愿意,真的。”

  记者从村支书林树森那里了解到,其实农家书屋管理员都是义务的,财政上根本没有任何补贴。但村里要找到一个既有文化,又有时间和热情的人很难,经过再三考虑村里觉得王明旭最合适,但他年龄这么大再不给一点报酬实在说不过去,于是,通过乡镇文化站站长协调,由村里给图书管理员一块田地,用租赁费用作为管理员的年“补贴”,但管理员同时还必须完成村老年协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工作。

  读书可以致富是真的

  提到读书的好处,王明旭感触很深。他说,村里有个小伙子叫张林,父亲去世得早,他就成了家中的主要劳动力,开始继承父业养蜂,由于没有经验,经济效益一直不好。王明旭看到这种情况后,就从书屋里找了一些如何科学养蜂的图书和光盘介绍给张林。通过认真研究学习,张林不仅掌握了科学养蜂的技术,还扩大了规模,现在共养蜂60多箱,年收入近万元。

  王明旭告诉记者,村里像张林这样的有很多,现在大家都尝到了看书的好处。例如,有的村民家里农机坏了,马上就跑到书屋来问:“有没有关于修理农机的书”;地里种的菜长虫了,就来找怎么防治病虫害的书;家里养的牛生病了,就来找怎么养牛的书……王明旭让记者跟“上面”反映反映:书屋从2010年成立以来虽然已经有图书3000册,但一直没有再补充更换过,村民们非常需要新的书,如果再多些农业科技类的、卫生常识类的、儿童类的图书会更好。

  书屋成了留守孩子们的乐园

  在书屋观察时,记者看到几个男孩儿普遍喜欢看军事类的图书,尤其是武器,有看装甲车的、有看枪炮的,而女孩们则更多的是看童话、海洋生物、小说等。

  今年12岁的马一宁告诉记者,她是新乡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每到暑假、寒假都会来书屋看书。由于他们学校就在书屋隔壁,每天放学一有空大家就会来书屋看书,“王爷爷一看到我们也会叫我们来看书。”她笑着说。现在孩子们来书屋看书已经成为习惯,赫楚香就是其中一位。她是从朝鲜来中国的,今年16岁,上小学四年级,来看书主要是为了学中文。她告诉记者,她的中文进步得非常快,非常喜欢到书屋来看书,尤其喜欢看有关海洋的书和童话。

  不过,当记者问他们现在书屋里最缺什么书,他们都提到了四大名著不全的问题。王明旭告诉记者,因为书屋离学校很近,为了让孩子们多读书,老师们经常会留阅读作业,读四大名著是他们的课外作业之一。

  “我们的管理员可认真啦,一看到学生们在外面瞎玩儿,就会把他们叫到书屋看书,天气好的时候,经常能看到放学后的孩子们在书屋门口台阶上坐成一排看书的风景,可美啦,这里已经成了村里孩子们的读书乐园。”林树森自豪地说。

  边防哨所书屋与农家书屋的“自由恋爱”
张华卉指导员在介绍边防哨所书屋的建设情况。本报记者赖名芳摄

  珲春市位于吉林省东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们江下游地区,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地带,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多个边防哨所。据吉林省农家书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立厚介绍,针对部队官兵对书籍的渴望,更为保持农家书屋的热度,延伸农家书屋的触角,增强农家书屋活力,同时解决部队自身资源受限的困难,今年年底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将为驻边部队和边防派出所建设100个边疆哨所书屋,而延边边防支队三家子边防哨所书屋就是这100个书屋中最先建成的。

  “部队官兵非常需要书,书屋每月还会向村民们开放一次。”这是7月27日,吉林省珲春市延边边防支队三家子边防派出所指导员张华卉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说的第一句话。

  张华卉告诉记者,三家子边防哨所书屋是今年建成的,它的前身是边防支队的图书室。由于资源有限,他们与珲春市图书馆取得联系,专门给他们提供200册流动图书,同时他们还与附近8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进行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丰富了当地农民与官兵们的阅读范围,两种书屋“自由恋爱”的形式是他们的初步尝试。

  今年28岁的蔡晖,在大学里学的是法律专业,毕业后转的现役。他告诉记者,派出所有18个人,其中有13名官兵是大学毕业后转现役的,大家对书都有很深的感情。由于他们每天都要下去走访,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看书就成了他们的必修课,为了帮助村民,他们会看一些科学种植、养殖、如何防治病虫害等相关的书籍。“以前村民有事就打110,现在村民们有事给责任区民警打电话。”张华卉补充说。

  “你们都是高学历,平时应该有上网的习惯吧?”记者好奇地问。“当然,不过我们派出所只有三台电脑能上网,还是去年刚安上的,资源很有限,因此看书就显得格外重要。”蔡晖诚恳地回答,“像我最爱看的是军事方面的书,毕竟我是军人嘛。不过为了能真正帮到村民,还会看一些民生方面和农业科技类的图书,毕竟很多村民文化水平不高,有的书他们看不明白,这样我们就可以帮到他们。”他笑着继续说。不过蔡晖也提出,现在他们不仅全看完了哨所书屋的书,连附近村农家书屋的书也都看完了,因此非常需要更新一些图书。此外,由于这里地处边境,当天的报纸要过好几天才能看到,他希望有关部门能给他们出一些有关时事政治及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的汇编本,这样对他们平时工作很有帮助。再有,边防派出所经常会与当地群众搞联欢,会自编、自演节目,“如果能有一些军营小品集锦方面的书和光盘给我们做参考就更好啦。”蔡晖有点不好意思地笑着说。

  图书馆与农家书屋的美满“婚配”

  访敦化市图书馆馆长洪炜

  “敦化市农家书屋建设是从2007年正式启动的,为了让农家书屋建设得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敦化市把农家书屋业务管理办公室设在了市图书馆,这样可以利用起图书馆的先天性优势,让其与农家书屋美满结合。”7月25日,吉林省敦化市图书馆馆长洪炜接受了《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的采访。

  村级书屋全覆盖

  据洪炜介绍,敦化市有16个乡镇,305个行政村,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标准规范村农家书屋305家,村级农家书屋建成比率100%。作为农家书屋业务管理部门,敦化市图书馆有5名工作人员专门负责此项工作,他们连续3年5次对农家书屋管理员进行统一培训,并颁发上岗培训证书。农家书屋管理办公室对每个农家书屋平均要进行2次以上的业务督导和上门服务。根据国家配发标准,敦化市给每个“农家书屋”配备了价值2万元的书籍和视听资料,有六大类1500册图书,300张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为了使农家书屋工程能顺利开展,敦化市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在书籍、书架等设备、场所取暖等方面就累计投入30多万元,为了丰富农家书屋资源,他们还购入了最新实用农科视频资源近500种。仅市图书馆就为各农家书屋提供图书总计1万多册、农科光盘6000余张。

  科学管理求实效

  洪炜告诉记者,通过调研他们发现,很多村民尤其是青壮年大都白天下地干活或外出打工,晚饭后才有时间,于是他们把农家书屋的借阅时间定为夏季每天19∶00~21∶00,冬季每天18∶00~20∶00。由于各村的图书管理员都接受过统一培训,而且是持证上岗,因此在图书分类、登记、上架、保管和借阅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做到书屋的所有书目都经认真核对、登记、制度上墙、免费借阅,并将各种记录装订成册后存档。

  为了使农家书屋管理更科学,他们参照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分区精心设计,用心摆放桌椅、书柜、报栏,并在书屋内设置了免费办理借阅卡的温馨提示牌,还粘贴了书籍分类标识,并且定期为村民播放农家书屋内的电子音像制品。同时,还会不断听取村民对农家书屋的建议和意见,有效地促进了图书的科学化管理。

  让农民爱上读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洪炜说,他们通过农家书屋,开展了知识竞赛、读书征文、书谜竞猜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培养农民的阅读习惯,提高农家书屋的利用率,帮助农民通过书本学到一定技能,通过报刊杂志及时掌握信息,找到更多致富门路,把书屋实实在在打造成培养新型农民的“充电”场所。

  重实效发挥科技致富作用

  随着农家书屋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感受到农家书屋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变化。洪炜告诉记者,因为读书而致富的故事在他们这里有很多,例如,大石头镇太平村有个瓜农老王,最初种瓜仅凭经验,因此遇到了很多问题。自从他们村有了农家书屋,他没事就往书屋跑,找一些相关的书看,一年多来,他扩大规模,改良品种,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现在已经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西瓜王”。还有额穆镇的石头家,他家有六口人,但地很少,生活很拮据,自从到村里的农家书屋借了种植的书,他下决心要改变现状开始包地种,一年仅水田就有四晌多,什么季节育苗,什么季节晒田让土壤呼吸,稻瘟病时用什么药和肥料等,他都按照书中讲的去做。不过最初一两年因为没有实践经验,收入并不多,后来通过省里来的读书辅导团的专家帮助他们讲解,慢慢地开始得心应手了,现在不仅一家六口丰衣足食,还有了一定的积蓄。

  义务管理不是长久之计

  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洪炜也提出了目前农家书屋管理员没有工资的问题。她告诉记者,他们图书馆可以免费帮助各村农家书屋的图书分类、编目建馆,以及培训管理员等工作,但他们实在没有经费给管理员开工资,毕竟这个工作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这是常年累月的事,如果仅靠义务是无法长久下去的。

  经过调研,他们建议给每个村的农家书屋配备一名公益岗位图书管理员,在乡镇政府转移支付中提取资金作为管理员工资,书屋管理员在管理图书的同时还可以负责村里的其他工作,这样既促进管理员的服务意识、责任心,又能促进村里的各项工作。例如将农家书屋交给村老年协会管理,管理过程中可以交给退休的村干部、退休老师管理,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来管理,并且村里可以拨一部分机动土地给老年协会作为管理经费。同时,还可以将农家书屋放在农村个体借书点,这样有更多的农村读者可以利用,借书点所得的收入可以增加新书藏量,可以使书屋建设良性循环。

  记者随笔

  书屋呼唤长效机制邹韧

  农家书屋的4大需求

  配书资源、种类有限,希望常换常新。

  专业词语,很难理解,需要通俗易懂版本。

  未深入调研,地域不同应按需配书。

  书屋管理员的待遇问题需妥善解决。

  众所周知,农家书屋是一项利国惠民的德政工程和民生工程,随着农家书屋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农民因读书改变了生活,因此农家书屋深受农民的喜爱。记者在吉林省采访过程中发现,农家书屋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配书资源、种类有限,没能常换常新。

  记者发现很多书屋的图书都是成立之初统一配给的,基本上没有再次更新的渠道。很多农民反映,由于农药、种子、养殖、种植、防治病虫害等升级换代技术非常快,如果相应的图书不及时更新,就无法适应新的种植养殖市场需求。

  其次是专业词语,很难理解,需要通俗易懂版本。

  很多农民希望,所配图书应更加通俗易懂,适合农民的文化阅读水平,太过专业的种植养殖术语,如果能在书中加上注解或者解释,农民们用起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此外,有必要深入调研,因地域不同而按需配书。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同地域种植、养殖的农作物和牲畜不同,有的地方只种植不养殖,有的地方则相反,但由于农家书屋是统一配书,因此有很多种类图书其实当地农民根本用不上,这无疑会造成一种浪费。农民们希望,如果能按不同地区配备适合当地的图书会更好,或者允许书屋与书屋间自由地调换不同类别图书,这样可使得书屋的配书达到“更新”和流动效果。

  最后是管理员待遇需妥善解决。

  目前大多数书屋的管理员都采用由大学生村官或村干部兼职形式,均为义务管理者,没有任何补助。很多下派大学生工作两三年便被调走,再加上缺乏专业知识和对农民的深入了解,对书屋的推荐宣传作用发挥有限。但很多村委会领导都提出,即使能找到各方面都合适的人选,如果让农家书屋长期发挥作用,也需要有长久之计,一是村里想办法解决管理员的待遇问题,二是既然农家书屋是国家花费巨资建设的一项惠民工程,就应当考虑到要有长效的机制来保障书屋能够管好、用好,让书屋长久地屹立在田间地头。

  作者:邹韧赖名芳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今天(11/23日星期六) 明天(11/24日星期日) 后天(11/25日星期一) 第四天(11/26日星期二) 第五天(11/27日星期三)
多云 小雨 暴雪 中雪 多云 小雪 小雪 小雪 小雪
低温3℃ 低温-1℃~高温7℃ 低温-12℃~高温-1℃ 低温-11℃~高温-7℃ 低温-9℃~高温-6℃
转多云
<3级
小雨转暴雪
<3级
中雪转多云
3-4级
小雪
<3级
小雪
3-4级转<3级
吉林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