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构筑气象为农服务新高地——吉林省长春市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和服务综述
2011-11-02 来源:网易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李万金
金秋十月,长春大地玉米穗大金黄,水稻粒满弯腰,在广袤的黑土地上,农民忙于秋收的喜悦表情,仿佛在告诉人们,“天下粮仓”长春市迎来了历史上空前的丰收年。
“今年,全市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200亿斤,达210亿斤以上,必将在长春的农业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这其中凝聚着气象人的辛勤汗水,气象部门在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和防灾减灾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的建立,构筑了推进‘三农’事业发展的坚实堡垒。”长春市市长崔杰高兴地说。2011年,长春气象人可谓声名远扬,硕果累累。
“长春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又是气象灾害多发频发地区,干旱、冰雹、洪涝等灾害每年都不同程度发生,已成为制约粮食稳产高产的主要因素。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对长春来讲尤为重要。”吉林省气象局党组成员、长春市局党组书记、局长孙力这样说道。
绘制气象为农服务的宏图从哪里落笔?“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提能力、建机制、促合作、强基层,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向农村延伸、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向农村覆盖,实现城乡气象服务均等化,促进气象服务‘三农’职能作用的发挥”。孙力道出了长春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切入点和目标。
超前谋划
长春市“两个体系”建设从去年5月份开始,所辖四县(市)和双阳区均选择一个乡镇进行试点,并于年底完成试点建设任务。通过实施试点建设,明确了政府主导、气象牵头、部门联动、贴近三农的建设思路,确立了“六有”即有形式、有内容、有特点、有创新、有成效和有影响的建设原则,制订了“三站一系统”(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区域自动气象站和防雹站)的建设目标和任务。建设工作今年全面铺开,做到了“规定动作”保质量,“自选动作”展特色。
立项引资
建设资金从哪里来?立项引资。2011年,中国气象局批准长春榆树、农安、德惠和九台四个(县)市为乡村气象服务专项建设试点县,支持项目建设资金326万元,地方政府匹配支持163万元;长春市政府批准实施“长春市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和长春市人工增雨三期、县域防雹网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共支持项目建设和运行资金782.2万元。立项引资为实施项目建设创造了条件。
政府主导
乡村气象服务专项建设是一项涉及多层面、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如何保障顺利实施?政府主导。长春市政府把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有效举措,作为改善农村民生的现实需要,作为做好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途径,先后通过召开全市专题会议、印发文件、纳入2011年民生行动计划、列入农业农村工作目标考核等方式,从政府工作层面进行了全面部署、安排和督导,在政策环境、建设资金匹配、信息服务站办公地点、人员配备、运转和拓展信息发布渠道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为全面实施和推进项目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提升能力
长春市气象局把提升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和服务能力作为“两个体系”建设的核心,提升气象能力建设卓有成效。通过实施气象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全市新建区域自动气象站19个,区域自动站网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乡镇全覆盖。新建天气雷达1部、大型称重式蒸渗计1台;购置了高性能并行计算机系统;建立了预报预警DLP大屏幕实时分析监控系统;引进开发了以SWAN、LAPS为核心的短时临近预报系统和以GRAPES和WRF为核心的精细化预报系统;开发建立了农业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和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建立了针对长春市22个气象灾害应急联动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应急办的灾害天气预警信息快速制作与发布系统,气象预警信息传递时间缩短到3分钟。
通过实施乡村气象服务专项建设,建立了“1套针对不同作物的农业气象服务规范、2个针对农民和信息员的明白卡、3个市、县、乡多端互通的农业气象服务平台、7个针对农业农村的业务技术支持系统和8个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基础信息库;在相关场所安装LED电子显示屏130块、计算机95台、打印机97台、大喇叭54个、电子触摸屏10台,整合利用政法系统平安之声大喇叭8463个、纪检系统触摸屏56台、外部门显示屏40余块,开通了电视、手机短信、政府网、气象信息服务站、电子显示屏、“12121”自动答讯和大喇叭等9条气象信息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建立了由4290人组成的市-县-乡-村四级气象信息员队伍,有效破解了气象信息“最后一公里”难题。
通过实施“长春市人工增雨三期和县域防雹网二期工程”建设,新购进人工增雨火箭车5辆、火箭发射设备5套,新建、改建和扩建防雹站35个,并在各县(市)区建设和完善防雹作业指挥系统平台5个,建立了由25辆人工增雨火箭车、25套火箭发射设备、一辆应急运弹车组成的长春市人工增雨作业系统和由85个防雹站组成的县域防雹网。人工增雨和防雹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构建机制
长春局以“三站一系统”建设为载体,构建了乡镇气象服务机构和农业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该市的89个乡镇均建立了气象信息服务站,站长统一由所在乡镇政府主管领导担任,建设工作实现了“六个一”,即:配备了一名协理员,安排了一间办公室,安装了一部电话、一台计算机、一台打印机和一部电子显示屏;做到了“六个有”,即:有工作职责、有工作界面、有应用系统、有网站支持、有服务内容、有服务规范。市、县政府均成立了由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有效联动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在管理和运行机制上,实施政府主导,气象主管,“三站一系统”的运行费用纳入了当地政府财政预算。
合作开放
“乡村气象服务专项建设和服务还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如果不加强部门合作、不充分利用公共资源,是很难取得建设和服务的预期效果的”,孙力深有感触地说。长春局在工作中,针对不同层面、不同行业和不同群体,建立了“九个一”的服务合作机制,即: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分别签订了气象为农服务合作协议书;争取相关科研院所的支持,组建了一支业务技术研发团队;联合大田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专家组建了一个“农业气象灾害防控专家联盟”;联合农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能手、种养殖大户等建立了一支“农民专家队伍”;通过互联网建立了一个气象为农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QQ群;与政法部门合作,建立一个覆盖全市所有村屯的大喇叭气象信息发布网;在每个县建立了一个气象科普示范村、一个中小学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和一种作物气象科技试验田。这些举措,实现了气象科技与农业生产相关学科和生产过程的有效融合,有效提高了项目建设和气象为农服务的科技水平。
转化成果
“通过实施‘两个体系’的建设,构筑了气象服务‘三农’的新高地,成效显著,今年,气象部门在农业生产重要节点时段抓的准,服务超前主动、针对性强、科技含量高,市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气象部门功不可没。”长春市政府主管农业的陈巳副市长对过去一年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和服务给予高度肯定。
长春局把科研成果转化,提升气象服务质量和效益作为“两个体系”建设的归宿,坚持边建设、边完善、边发挥效益,针对农业生产的不同环节,跟踪开展了系列服务,2011年以来,共发布《专题农业气象服务信息》65期,《农用指导预报》206期、各类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93次,深入田间调查、监测和指导100余次,卓有成效的气象服务促进了农业的增产增收。该局突出“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服务重点,主动并富有特色的气象服务让很多农户从中受益。榆树市跟踪开展饲料玉米服务,每公顷较去年增产7.6吨,增收1292.0元,种植350公顷饲料玉米的张建民专程为榆树市气象局送来“农民增收致富 感谢气象服务”的锦旗表示感谢;德惠市对香瓜种植大户的服务,使香瓜比往年提前5天上市,增产30%以上;农安的“三辣”和烤烟经济效益增长20%左右;九台局对6月7日突发局地强降水的预警服务,挽回蓝莓经济损失200余万元。
风调雨顺的背后,离不开气象部门的“呼风唤雨”。在今年该市陆续发生的16场可致灾的冰雹天气中,气象部门先后组织81个防雹站开展作业159次,共发射“37”防雹炮弹2396发,防雹火箭弹26枚,防雹保护区内冰雹灾害得到有效预防或减轻。先后开展人工增雨作业6次,共出动火箭车71辆次、发射增雨火箭弹135枚,长春市春末夏初未出现明显旱情。农安县农民李万军感慨地说:“人工增雨抗旱和防雹减灾就是农民种植烤烟的保护伞,今年我们扩大了种植面积,经济收入增加2成。”
“今后两年,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两个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两个体系’管理和运行的长效机制,气象为农服务将更加贴近生产、贴近生活、贴近农民。”孙力表示,气象部门将为“三农”事业发展和粮食增产提供更强有力的气象保障。
金秋十月,长春大地玉米穗大金黄,水稻粒满弯腰,在广袤的黑土地上,农民忙于秋收的喜悦表情,仿佛在告诉人们,“天下粮仓”长春市迎来了历史上空前的丰收年。
“今年,全市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200亿斤,达210亿斤以上,必将在长春的农业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这其中凝聚着气象人的辛勤汗水,气象部门在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和防灾减灾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的建立,构筑了推进‘三农’事业发展的坚实堡垒。”长春市市长崔杰高兴地说。2011年,长春气象人可谓声名远扬,硕果累累。
“长春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又是气象灾害多发频发地区,干旱、冰雹、洪涝等灾害每年都不同程度发生,已成为制约粮食稳产高产的主要因素。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对长春来讲尤为重要。”吉林省气象局党组成员、长春市局党组书记、局长孙力这样说道。
绘制气象为农服务的宏图从哪里落笔?“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提能力、建机制、促合作、强基层,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向农村延伸、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向农村覆盖,实现城乡气象服务均等化,促进气象服务‘三农’职能作用的发挥”。孙力道出了长春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切入点和目标。
超前谋划
长春市“两个体系”建设从去年5月份开始,所辖四县(市)和双阳区均选择一个乡镇进行试点,并于年底完成试点建设任务。通过实施试点建设,明确了政府主导、气象牵头、部门联动、贴近三农的建设思路,确立了“六有”即有形式、有内容、有特点、有创新、有成效和有影响的建设原则,制订了“三站一系统”(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区域自动气象站和防雹站)的建设目标和任务。建设工作今年全面铺开,做到了“规定动作”保质量,“自选动作”展特色。
立项引资
建设资金从哪里来?立项引资。2011年,中国气象局批准长春榆树、农安、德惠和九台四个(县)市为乡村气象服务专项建设试点县,支持项目建设资金326万元,地方政府匹配支持163万元;长春市政府批准实施“长春市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和长春市人工增雨三期、县域防雹网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共支持项目建设和运行资金782.2万元。立项引资为实施项目建设创造了条件。
政府主导
乡村气象服务专项建设是一项涉及多层面、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如何保障顺利实施?政府主导。长春市政府把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有效举措,作为改善农村民生的现实需要,作为做好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途径,先后通过召开全市专题会议、印发文件、纳入2011年民生行动计划、列入农业农村工作目标考核等方式,从政府工作层面进行了全面部署、安排和督导,在政策环境、建设资金匹配、信息服务站办公地点、人员配备、运转和拓展信息发布渠道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为全面实施和推进项目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提升能力
长春市气象局把提升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和服务能力作为“两个体系”建设的核心,提升气象能力建设卓有成效。通过实施气象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全市新建区域自动气象站19个,区域自动站网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乡镇全覆盖。新建天气雷达1部、大型称重式蒸渗计1台;购置了高性能并行计算机系统;建立了预报预警DLP大屏幕实时分析监控系统;引进开发了以SWAN、LAPS为核心的短时临近预报系统和以GRAPES和WRF为核心的精细化预报系统;开发建立了农业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和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建立了针对长春市22个气象灾害应急联动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应急办的灾害天气预警信息快速制作与发布系统,气象预警信息传递时间缩短到3分钟。
通过实施乡村气象服务专项建设,建立了“1套针对不同作物的农业气象服务规范、2个针对农民和信息员的明白卡、3个市、县、乡多端互通的农业气象服务平台、7个针对农业农村的业务技术支持系统和8个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基础信息库;在相关场所安装LED电子显示屏130块、计算机95台、打印机97台、大喇叭54个、电子触摸屏10台,整合利用政法系统平安之声大喇叭8463个、纪检系统触摸屏56台、外部门显示屏40余块,开通了电视、手机短信、政府网、气象信息服务站、电子显示屏、“12121”自动答讯和大喇叭等9条气象信息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建立了由4290人组成的市-县-乡-村四级气象信息员队伍,有效破解了气象信息“最后一公里”难题。
通过实施“长春市人工增雨三期和县域防雹网二期工程”建设,新购进人工增雨火箭车5辆、火箭发射设备5套,新建、改建和扩建防雹站35个,并在各县(市)区建设和完善防雹作业指挥系统平台5个,建立了由25辆人工增雨火箭车、25套火箭发射设备、一辆应急运弹车组成的长春市人工增雨作业系统和由85个防雹站组成的县域防雹网。人工增雨和防雹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构建机制
长春局以“三站一系统”建设为载体,构建了乡镇气象服务机构和农业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该市的89个乡镇均建立了气象信息服务站,站长统一由所在乡镇政府主管领导担任,建设工作实现了“六个一”,即:配备了一名协理员,安排了一间办公室,安装了一部电话、一台计算机、一台打印机和一部电子显示屏;做到了“六个有”,即:有工作职责、有工作界面、有应用系统、有网站支持、有服务内容、有服务规范。市、县政府均成立了由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有效联动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在管理和运行机制上,实施政府主导,气象主管,“三站一系统”的运行费用纳入了当地政府财政预算。
合作开放
“乡村气象服务专项建设和服务还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如果不加强部门合作、不充分利用公共资源,是很难取得建设和服务的预期效果的”,孙力深有感触地说。长春局在工作中,针对不同层面、不同行业和不同群体,建立了“九个一”的服务合作机制,即: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分别签订了气象为农服务合作协议书;争取相关科研院所的支持,组建了一支业务技术研发团队;联合大田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专家组建了一个“农业气象灾害防控专家联盟”;联合农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能手、种养殖大户等建立了一支“农民专家队伍”;通过互联网建立了一个气象为农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QQ群;与政法部门合作,建立一个覆盖全市所有村屯的大喇叭气象信息发布网;在每个县建立了一个气象科普示范村、一个中小学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和一种作物气象科技试验田。这些举措,实现了气象科技与农业生产相关学科和生产过程的有效融合,有效提高了项目建设和气象为农服务的科技水平。
转化成果
“通过实施‘两个体系’的建设,构筑了气象服务‘三农’的新高地,成效显著,今年,气象部门在农业生产重要节点时段抓的准,服务超前主动、针对性强、科技含量高,市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气象部门功不可没。”长春市政府主管农业的陈巳副市长对过去一年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和服务给予高度肯定。
长春局把科研成果转化,提升气象服务质量和效益作为“两个体系”建设的归宿,坚持边建设、边完善、边发挥效益,针对农业生产的不同环节,跟踪开展了系列服务,2011年以来,共发布《专题农业气象服务信息》65期,《农用指导预报》206期、各类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93次,深入田间调查、监测和指导100余次,卓有成效的气象服务促进了农业的增产增收。该局突出“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服务重点,主动并富有特色的气象服务让很多农户从中受益。榆树市跟踪开展饲料玉米服务,每公顷较去年增产7.6吨,增收1292.0元,种植350公顷饲料玉米的张建民专程为榆树市气象局送来“农民增收致富 感谢气象服务”的锦旗表示感谢;德惠市对香瓜种植大户的服务,使香瓜比往年提前5天上市,增产30%以上;农安的“三辣”和烤烟经济效益增长20%左右;九台局对6月7日突发局地强降水的预警服务,挽回蓝莓经济损失200余万元。
风调雨顺的背后,离不开气象部门的“呼风唤雨”。在今年该市陆续发生的16场可致灾的冰雹天气中,气象部门先后组织81个防雹站开展作业159次,共发射“37”防雹炮弹2396发,防雹火箭弹26枚,防雹保护区内冰雹灾害得到有效预防或减轻。先后开展人工增雨作业6次,共出动火箭车71辆次、发射增雨火箭弹135枚,长春市春末夏初未出现明显旱情。农安县农民李万军感慨地说:“人工增雨抗旱和防雹减灾就是农民种植烤烟的保护伞,今年我们扩大了种植面积,经济收入增加2成。”
“今后两年,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两个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两个体系’管理和运行的长效机制,气象为农服务将更加贴近生产、贴近生活、贴近农民。”孙力表示,气象部门将为“三农”事业发展和粮食增产提供更强有力的气象保障。
今天(11/23日星期六) | 明天(11/24日星期日) | 后天(11/25日星期一) | 第四天(11/26日星期二) | 第五天(11/27日星期三) |
低温3℃ | 低温-1℃~高温7℃ | 低温-12℃~高温-1℃ | 低温-11℃~高温-7℃ | 低温-9℃~高温-6℃ |
转多云 <3级 |
小雨转暴雪 <3级 |
中雪转多云 3-4级 |
小雪 <3级 |
小雪 3-4级转<3级 |
吉林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