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中共吉林省长春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杨子明答记者问
2011-10-26 来源:网易
图为2011年9月15日,长春市“人才特区”揭牌暨命名大会在长春高新区举行。
记者:参加了长春市人才特区揭牌暨命名大会,感到人才特区这个提法很新颖,请问杨部长,怎么样来理解和认识人才特区?
杨子明(以下简称杨):人才特区是一个新概念,也是一个新生事物。我简单地用四个特殊来概括一下,就是在特殊的区域,实施特殊政策,搭建特殊平台,引进特殊的人才。总的想法就是紧紧围绕省委确定“三化”、“三动”战略和市委确定的加快发展战略,通过人才特区建设,重点强化创新驱动能力,推动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在这方面,长春市有一定的基础,人才和科技优势都比较突出,但这些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我们就想通过人才特区这个载体,在一个点上先行先试,探索实施一些突破性政策,并把政策光圈聚焦到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身上,让政策效应和作用力最大化,加大高端紧缺人才引进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实现引进一个科技领军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带动一个新兴产业这样一个目标。
记者:近年来通过实施人才长春战略,开展产业人才高地建设,长春市人才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什么这次又提出要建设人才特区?
杨:“十二五”期间,长春市提出调结构、扩总量、加快发展这样一个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人才支撑至关重要。也可以说,人才工作已经到了一个走向前台、支撑发展的重要阶段。近年来,围绕组织工作特别是人才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我们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提出了打造人才长春战略,开展了产业人才高地建设,人才环境和人才队伍状况都明显改善,优秀人才外流现象得到有效改变。但我们感到还有一些困惑,还面临一些瓶颈性问题。虽然2004年人才流入实现了正增长,人才流入总量逐年加大,但产业一线的高端人才还是不多,远远满足不了产业发展的需求。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不足15%,科技贡献率仅为53.7%,在全国294个大中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长春排在第三十八位,高端人才作用不明显,人才的潜在优势还没有变成经济发展的现实优势。从人才工作运行机制看,党管人才目前还停留在宏观和战略层面,对政策的创新和整合力度不够;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缺乏有效载体和抓手,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
围绕破解这些瓶颈性问题,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把人才特区建设作为组织部的重点工作,在产业人才高地建设基础上,准备在政策机制创新上进行重大突破。总的想法就是按照人才发展和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找准行政推动与市场配置的最佳结合部位,让党管人才这只有形手和市场配置那只无形手形成合力,实现行政推动、政策引导和市场运作三者之间的有效统一。
记者:作为一个内陆城市,长春市在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产业基础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人才特区建设将如何进行突破?
杨:大家都知道,长春市是一个内陆城市,没有区位优势,自然环境、产业基础和经济实力与南方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怎样打响人才特区这个品牌,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这次我们建设人才特区,可以说下了很大气力。比如在人才投入上,每年投入1亿元,5年投入5亿元,作为人才特区建设专项资金;比如在服务保障上,规划建设了10万平方米的人才大厦和500套人才公寓,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服务保障。但这些都不是关键,最关键的是在政策突破上,用政策创新来引领体制机制创新。就是用政策这把“刀”,来重新分割创业利润这个“蛋糕”,让科技发明者和成果转化者最大限度获劝蛋糕”份额。通过这样一些非常的政策,来吸引优秀人才,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
这次市委、市政府为支持人才特区建设,研究出台了12条优惠政策,进行了较大幅度创新和突破。比如,在人才创业孵化方面,我们规定市属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职务科技成果在人才特区实施转化的,科技成果拥有单位应当从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30%的比例,用于一次性奖励该项成果完成者和转化实施者。鼓励引进人才以知识产权等智力资本作价出资、入股,作价金额最高可达公司注册资本的70%。这两条政策不仅有效解决了“单位人”、“单位成果”向“市场人”和“市场成果”转化的机制性问题,而且确立了智力资本的刚性市场地位,可以说突破力度大,杠杆作用强,深受各类人才尤其是广大科技人才的欢迎。再比如,在人才引进和激励方面,对进入 “千人计划”的人选,在国家100万元补贴基础上,市、区再同步配套200万元,并直接纳入市级专家管理,享受专家津贴、健康体检、休假疗养等系列优惠政策。可以说,长春市对人才特区的支持是全方位、多方面的,大到重大项目的优先布局,小到子女就学和配偶工作,都有相应的支持政策,这些都为人才特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记者:参加了长春市人才特区揭牌暨命名大会,感到人才特区这个提法很新颖,请问杨部长,怎么样来理解和认识人才特区?
杨子明(以下简称杨):人才特区是一个新概念,也是一个新生事物。我简单地用四个特殊来概括一下,就是在特殊的区域,实施特殊政策,搭建特殊平台,引进特殊的人才。总的想法就是紧紧围绕省委确定“三化”、“三动”战略和市委确定的加快发展战略,通过人才特区建设,重点强化创新驱动能力,推动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在这方面,长春市有一定的基础,人才和科技优势都比较突出,但这些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我们就想通过人才特区这个载体,在一个点上先行先试,探索实施一些突破性政策,并把政策光圈聚焦到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身上,让政策效应和作用力最大化,加大高端紧缺人才引进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实现引进一个科技领军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带动一个新兴产业这样一个目标。
记者:近年来通过实施人才长春战略,开展产业人才高地建设,长春市人才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什么这次又提出要建设人才特区?
杨:“十二五”期间,长春市提出调结构、扩总量、加快发展这样一个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人才支撑至关重要。也可以说,人才工作已经到了一个走向前台、支撑发展的重要阶段。近年来,围绕组织工作特别是人才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我们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提出了打造人才长春战略,开展了产业人才高地建设,人才环境和人才队伍状况都明显改善,优秀人才外流现象得到有效改变。但我们感到还有一些困惑,还面临一些瓶颈性问题。虽然2004年人才流入实现了正增长,人才流入总量逐年加大,但产业一线的高端人才还是不多,远远满足不了产业发展的需求。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不足15%,科技贡献率仅为53.7%,在全国294个大中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长春排在第三十八位,高端人才作用不明显,人才的潜在优势还没有变成经济发展的现实优势。从人才工作运行机制看,党管人才目前还停留在宏观和战略层面,对政策的创新和整合力度不够;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缺乏有效载体和抓手,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
围绕破解这些瓶颈性问题,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把人才特区建设作为组织部的重点工作,在产业人才高地建设基础上,准备在政策机制创新上进行重大突破。总的想法就是按照人才发展和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找准行政推动与市场配置的最佳结合部位,让党管人才这只有形手和市场配置那只无形手形成合力,实现行政推动、政策引导和市场运作三者之间的有效统一。
记者:作为一个内陆城市,长春市在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产业基础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人才特区建设将如何进行突破?
杨:大家都知道,长春市是一个内陆城市,没有区位优势,自然环境、产业基础和经济实力与南方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怎样打响人才特区这个品牌,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这次我们建设人才特区,可以说下了很大气力。比如在人才投入上,每年投入1亿元,5年投入5亿元,作为人才特区建设专项资金;比如在服务保障上,规划建设了10万平方米的人才大厦和500套人才公寓,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服务保障。但这些都不是关键,最关键的是在政策突破上,用政策创新来引领体制机制创新。就是用政策这把“刀”,来重新分割创业利润这个“蛋糕”,让科技发明者和成果转化者最大限度获劝蛋糕”份额。通过这样一些非常的政策,来吸引优秀人才,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
这次市委、市政府为支持人才特区建设,研究出台了12条优惠政策,进行了较大幅度创新和突破。比如,在人才创业孵化方面,我们规定市属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职务科技成果在人才特区实施转化的,科技成果拥有单位应当从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30%的比例,用于一次性奖励该项成果完成者和转化实施者。鼓励引进人才以知识产权等智力资本作价出资、入股,作价金额最高可达公司注册资本的70%。这两条政策不仅有效解决了“单位人”、“单位成果”向“市场人”和“市场成果”转化的机制性问题,而且确立了智力资本的刚性市场地位,可以说突破力度大,杠杆作用强,深受各类人才尤其是广大科技人才的欢迎。再比如,在人才引进和激励方面,对进入 “千人计划”的人选,在国家100万元补贴基础上,市、区再同步配套200万元,并直接纳入市级专家管理,享受专家津贴、健康体检、休假疗养等系列优惠政策。可以说,长春市对人才特区的支持是全方位、多方面的,大到重大项目的优先布局,小到子女就学和配偶工作,都有相应的支持政策,这些都为人才特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今天(11/23日星期六) | 明天(11/24日星期日) | 后天(11/25日星期一) | 第四天(11/26日星期二) | 第五天(11/27日星期三) |
低温3℃ | 低温-1℃~高温7℃ | 低温-12℃~高温-1℃ | 低温-11℃~高温-7℃ | 低温-9℃~高温-6℃ |
转多云 <3级 |
小雨转暴雪 <3级 |
中雪转多云 3-4级 |
小雪 <3级 |
小雪 3-4级转<3级 |
吉林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