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黄山毛峰:最是那一抹绿的柔情
2011-05-29 来源: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资讯平台5月30日讯:素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称的黄山,群峰叠翠,溪涧遍布,奇松异石,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然而,对茶情有独钟的人们来说,黄山更是一个出好茶的神奇地域。黄山毛峰,产于北纬30度的高山之上,汲取了山的灵气、水的秀美。清明前夕,我们沐浴着春天的阳光,怀揣着虔诚的心,踏上了去往黄山的旅途,开始了一段寻找黄山毛峰茶文化与制作工艺的历程。
经过“下锅炒(杀青)、轻滚转(手轻揉)、焙生胚(毛火)、盖上圆簸复老烘(足火、显毫)”等工序精心制作,再加上他的制茶工具(尽可能选用竹料),便形成了别具风格的新茶。这种茶外形似雀舌均齐壮实,峰显毫露,色为象牙,鱼叶金黄,又由于该茶产地漕溪(即现在的富溪),既属黄山源又邻近黄山,于是就结合产地和外形取名为黄山毛峰。
历史:18世纪即大量出口
黄山毛峰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烘青类绿茶,以香高、味醇、汤清、色润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赞誉。那么黄山毛峰是谁创制的?它的制茶工艺又是怎样的?4月初,我们随同大连徽商商会副秘书长范云霞一起前往黄山,了解黄山毛峰背后的故事。
说黄山毛峰的历史文化不得不谈到徽茶,说徽茶的文化不得不提到徽州茶商。862年,歙州司马张途在《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一文中记载,当时祁门县山上遍植茶叶,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靠业茶为生,每年二三月新茶上市,茶商云集。
早在南朝时期徽州人就开始种植茶树,到了唐代徽州已成为全国著名的产茶区,而明清时期更是徽茶的一个鼎盛时期。另外,外销市场打开,徽州茶走出国门,顿时声名鹊起,闻名中外。到了18世纪初,徽州绿茶已大量输往国外。
鼻祖:茶绅亲创黄山毛峰
初到徽州,我们便驱车来到谢裕大茶叶博物馆,谢裕大市场部经理汪奔介绍,黄山毛峰由安徽茶商谢正安于1875年创制。谢正安出生于茶叶世家,虽家境富裕,但他在18岁时就独自外出做茶叶生意了。
19世纪60年代末,清朝开始“商务奋进”,这使外销“洋庄”茶叶生意由低谷发展到高潮。但谢正安发现,虽然徽茶“屯绿”销量一直居全国绿茶领先地位,但却没有西湖龙井、碧螺春、云南普洱等茶受到达官贵人和国内外茶商的青睐多。究其原因,徽茶在色、香、味、形诸方面皆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不适合大众口味。
谢正安随即亲自带领家人垦植一片良种茶园,每到清明边谷雨前,便上山精选采摘初展肥壮的嫩芽。而且他每次试验,制作出来的新茶都会拿给寺院的茶僧、附近的品茗茶人品尝,并征求他们的意见。经过多次、反复的试制,他在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增加一道“篰篮一罩”工序,也正是这道工序提升了茶叶的口味品质,使得制出的新茶最受茶友的喜爱。
产地:山高坡陡采茶不易
富溪,是一个地域奇特的地方,那里山高谷深、密树浓阴、溪涧遍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深厚、质地疏松、透水性好,含有丰富的有机和磷钾肥,呈酸性;终年被山中雾气所笼罩,“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如此独特的气候才能孕育出优越名茶。
行走在山间,能感觉到茶树的生长环境不同所反映出的差异性:在向阴的山面,茶树每天接受光照的时间相对较短,而且有终年不断的流水浇灌土壤;而生长在向阳山面上的茶树则可“尽情享受”阳光的呵护。
汪奔解释道,日照长短不同、生长海拔不同,都可影响到茶叶的品质。有研究表明,在海拔1000米以内的高山,绿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随着海拔高度的提升而减少,而氨基酸则随着海拔高度的提升而增加。
当被问及清明前每天能采多少斤鲜叶(芽头)时,茶农谢爷爷说:“今年特殊,由于天气寒冷,茶树都不长叶子,每天最多也就只能采到一斤的鲜叶。而往年这时,四五斤都能采到。”由于鲜叶中含有较高的水分,经过杀青、揉捻、烘焙等加工技术,使水分蒸发,每四斤鲜叶才能制成一斤干茶叶,辛苦一天可能才可制成二两干茶叶。
记者手记:山路上的生存信念
只有置身于山林之间,才能感受茶树生长的环境;只有亲自跟随茶农采茶,才能感受他们的艰辛。这里没有铺筑的石阶、没有铁质的护栏,有的只是崎岖的土道,茶农们靠着自己的双脚踩出一条通往茶园的山路。
跟随茶农谢爷爷走山路、爬山坡,自己竟然跟不上老人的脚步。我不能只用“他们习惯走山路”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因为我知道,即使我习惯走山路,我依然无法跟上他的脚步:在他的步伐里多了一份生存的信念。他们只有在茶季这短短几个月内,挣得一年的收入,所以他们需要“争分夺秒地”采鲜叶。当我站在山脚下,看着半山腰上还在忙碌的谢爷爷和谢奶奶,顿时觉得茶叶贵得有价值。
在返回途中,我看到一个个茶农挎着茶篓骑着摩托车赶往各个茶叶收购点,据了解,一般上午采摘的茶鲜叶中午卖掉,下午采摘的晚上卖掉,否则茶鲜叶的质量会受影响。如果隔天卖,则会少一半的收入,茶季的繁忙可见一斑。
经过“下锅炒(杀青)、轻滚转(手轻揉)、焙生胚(毛火)、盖上圆簸复老烘(足火、显毫)”等工序精心制作,再加上他的制茶工具(尽可能选用竹料),便形成了别具风格的新茶。这种茶外形似雀舌均齐壮实,峰显毫露,色为象牙,鱼叶金黄,又由于该茶产地漕溪(即现在的富溪),既属黄山源又邻近黄山,于是就结合产地和外形取名为黄山毛峰。
历史:18世纪即大量出口
黄山毛峰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烘青类绿茶,以香高、味醇、汤清、色润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赞誉。那么黄山毛峰是谁创制的?它的制茶工艺又是怎样的?4月初,我们随同大连徽商商会副秘书长范云霞一起前往黄山,了解黄山毛峰背后的故事。
说黄山毛峰的历史文化不得不谈到徽茶,说徽茶的文化不得不提到徽州茶商。862年,歙州司马张途在《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一文中记载,当时祁门县山上遍植茶叶,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靠业茶为生,每年二三月新茶上市,茶商云集。
早在南朝时期徽州人就开始种植茶树,到了唐代徽州已成为全国著名的产茶区,而明清时期更是徽茶的一个鼎盛时期。另外,外销市场打开,徽州茶走出国门,顿时声名鹊起,闻名中外。到了18世纪初,徽州绿茶已大量输往国外。
鼻祖:茶绅亲创黄山毛峰
初到徽州,我们便驱车来到谢裕大茶叶博物馆,谢裕大市场部经理汪奔介绍,黄山毛峰由安徽茶商谢正安于1875年创制。谢正安出生于茶叶世家,虽家境富裕,但他在18岁时就独自外出做茶叶生意了。
19世纪60年代末,清朝开始“商务奋进”,这使外销“洋庄”茶叶生意由低谷发展到高潮。但谢正安发现,虽然徽茶“屯绿”销量一直居全国绿茶领先地位,但却没有西湖龙井、碧螺春、云南普洱等茶受到达官贵人和国内外茶商的青睐多。究其原因,徽茶在色、香、味、形诸方面皆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不适合大众口味。
谢正安随即亲自带领家人垦植一片良种茶园,每到清明边谷雨前,便上山精选采摘初展肥壮的嫩芽。而且他每次试验,制作出来的新茶都会拿给寺院的茶僧、附近的品茗茶人品尝,并征求他们的意见。经过多次、反复的试制,他在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增加一道“篰篮一罩”工序,也正是这道工序提升了茶叶的口味品质,使得制出的新茶最受茶友的喜爱。
产地:山高坡陡采茶不易
富溪,是一个地域奇特的地方,那里山高谷深、密树浓阴、溪涧遍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深厚、质地疏松、透水性好,含有丰富的有机和磷钾肥,呈酸性;终年被山中雾气所笼罩,“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如此独特的气候才能孕育出优越名茶。
行走在山间,能感觉到茶树的生长环境不同所反映出的差异性:在向阴的山面,茶树每天接受光照的时间相对较短,而且有终年不断的流水浇灌土壤;而生长在向阳山面上的茶树则可“尽情享受”阳光的呵护。
汪奔解释道,日照长短不同、生长海拔不同,都可影响到茶叶的品质。有研究表明,在海拔1000米以内的高山,绿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随着海拔高度的提升而减少,而氨基酸则随着海拔高度的提升而增加。
当被问及清明前每天能采多少斤鲜叶(芽头)时,茶农谢爷爷说:“今年特殊,由于天气寒冷,茶树都不长叶子,每天最多也就只能采到一斤的鲜叶。而往年这时,四五斤都能采到。”由于鲜叶中含有较高的水分,经过杀青、揉捻、烘焙等加工技术,使水分蒸发,每四斤鲜叶才能制成一斤干茶叶,辛苦一天可能才可制成二两干茶叶。
记者手记:山路上的生存信念
只有置身于山林之间,才能感受茶树生长的环境;只有亲自跟随茶农采茶,才能感受他们的艰辛。这里没有铺筑的石阶、没有铁质的护栏,有的只是崎岖的土道,茶农们靠着自己的双脚踩出一条通往茶园的山路。
跟随茶农谢爷爷走山路、爬山坡,自己竟然跟不上老人的脚步。我不能只用“他们习惯走山路”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因为我知道,即使我习惯走山路,我依然无法跟上他的脚步:在他的步伐里多了一份生存的信念。他们只有在茶季这短短几个月内,挣得一年的收入,所以他们需要“争分夺秒地”采鲜叶。当我站在山脚下,看着半山腰上还在忙碌的谢爷爷和谢奶奶,顿时觉得茶叶贵得有价值。
在返回途中,我看到一个个茶农挎着茶篓骑着摩托车赶往各个茶叶收购点,据了解,一般上午采摘的茶鲜叶中午卖掉,下午采摘的晚上卖掉,否则茶鲜叶的质量会受影响。如果隔天卖,则会少一半的收入,茶季的繁忙可见一斑。
今天(12/13日星期五) | 明天(12/14日星期六) | 后天(12/15日星期日) | 第四天(12/16日星期一) | 第五天(12/17日星期二) |
低温-10℃~高温-2℃ | 低温-8℃~高温-2℃ | 低温-7℃~高温-1℃ | 低温-4℃~高温4℃ | 低温-5℃~高温7℃ |
多云 6-7级转5-6级 |
晴 4-5级 |
晴 <3级转3-4级 |
晴 <3级 |
多云转晴 <3级 |
黄山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