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胡月朋:在黄山享受山水大爱
2013-01-30 来源:新浪网
本报记者严葭淇北京报道
百度[微博]搜索:胡月朋,画家,策展人。上世纪90年代曾在圆明园艺术村居住,2005年入住宋庄画家村,任画家村网主编,2007年担任上上美术馆执行馆长、宋庄ART网主编,曾举办《近历史》、《红树的风格》、《宋庄制造》、《女性艺术在宋庄》、《融化》等艺术展。
2010年9月,胡月朋离开北京,携爱人一同去往安徽黄山,开始了迄今长达3年的艺术创作《捕云记》,也开始了自己向往已久的理想生活:每天捕云寄云,享受山水大爱,收获惊喜快乐,过上了让众生羡慕的神仙般的日子。
胡月朋曾在微博中大晒他世外桃源的悠然生活:每天登高捕云、钓鱼、画画、看晚霞、播种、帮当地人干农活……不仅捕云,他还以邮寄的方式向大家赠送“黄山之云”。为此,他还很有兴致地向网友们描绘捕获的黄山之云的形态,“据我观察,‘云’的集体形态变化和高度与天气因素有关,云的个体形态应该都是一样的,就是结晶,但我认为是气泡状的、中空的,哈哈!我的感受……所以在山上时气囊通常是饱满的,下山后气囊就会变得瘪了一些……”
名字中有4个月字的艺术家的黄山日月,让很多人艳羡,也有人询问他在那儿生活有什么不便?胡月朋哈哈一乐:“还好,我这也算是为艺术献身了,哈哈!嗯,不为物累很难,但艺术让我们宽慰,朋友们收到‘黄山之云’后的喜悦,让我们忘了什么叫不便,哈哈1
胡月朋表示,捕云计划不会结束,“我们会一直做下去,我说了,我希望老了就埋在这里,上书:月月捕云终老于此。”
其中的幸福美妙,非与外人可道,从以下和记者的对谈中可略见一斑,也正如他自己定义的生活:“生命是短暂的,要有激情要有爱,生命努力做到光明灿烂,永远微笑面对生活,不是为了别人,只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快乐一生……”
《华夏时报》:你为什么离开北京去外地生活?
胡月朋:在城市待得太久了,遭遇城市问题太多,空气污染的问题、食品安全的问题等等,因此而向往田园绿色低碳环保的自然生活。
《华夏时报》:在外地你呆了多久?日常生活是怎样的?这种生活方式给你的收获是什么?
胡月朋:我是自2010年开始离开北京迁居安徽黄山,在一个农村租了间老房子住了下来,到现在已经过了3年时间。我在过我自己曾经向往的理想生活,为此我为自己找了份艺术工作,做一个“捕捉云的人”,也就是“捕云者”,哈哈!这份工作不能给我带来现实报酬,但是能让我无所事事,身心健康,每天都生活在不断惊喜和快乐之中,哈哈。我的收获就是我捕捉到的云,哈哈。这里一定会有人问我,你怎么生活?我觉得对于我这样的艺术家来说,“怎么生活”这个问题很可笑。
《华夏时报》:你现在或者以后还回北京吗?你对北京是怎样一种感觉?
胡月朋:不打算回去,这几年北京的一些艺术邀请都被我推掉了,不仅如此,我觉得现在到任何一座城市去都是一种磨难。仅从身体的角度上来说,就已经让我随时受不了了。我有呼吸方面的问题,城市的空气让我非常难受。此外,城市噪音、交通堵塞也会让我迅速疲惫,如果没什么必须要做的事,我再也不打算回到城市。
《华夏时报》:你的这种生活方式是否普遍?你周围有这样的朋友吗?比如你在黄山的朋友,请讲讲他们的故事。
胡月朋:我不太清楚,但是现在每年都有很多朋友来黄山探访我,我非常感谢他们的到来。他们也向我表示对山水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但也觉得现在逃离城市舍去欲望,仍然需要很大的勇气。
《华夏时报》:中国古代文人就有归隐田园的传统,你认为现代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是否比古人更不现实?
胡月朋:嗯,少年时受到过陶渊明的影响,有自然人文情结。我觉得相对而言,文人更懂得什么是理想的生活,归隐只是其表,回归自然怀抱才是生命的目的。其实现在在城市,或城市的边缘,很多房地产都在营造贩卖虚伪的自然概念,借以满足部分城市人群的自然需求。这些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却仍旧趋之若鹜,这个很荒诞。然而对文人来说,你让他们接受和面对这些虚假的自然,这更不现实,更为痛苦。
《华夏时报》:有人认为,现代人已没有故乡,这个故乡既指现实生活中也指精神上的,你怎么看?
胡月朋:非常对,现代人已经失去了家园。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谈过这个问题,文章的题目就是“关于家”,谈的就是家的破碎,生命的情感变得无所适从。中国近代文化发展毁掉了家的传承,城乡一体改造毁掉了田园风景,城市发展又毁掉了记忆坐标,现代建筑千篇一律,在城市,你分不清你是在哪座城市,让你无处眷恋。还好,山水连绵,自然雄壮,人的能力渺小有限,还不能够把这些山水坐标给毁掉,因此,我还有机会享受自然,还有机会享受山水大爱,感谢自然。
百度[微博]搜索:胡月朋,画家,策展人。上世纪90年代曾在圆明园艺术村居住,2005年入住宋庄画家村,任画家村网主编,2007年担任上上美术馆执行馆长、宋庄ART网主编,曾举办《近历史》、《红树的风格》、《宋庄制造》、《女性艺术在宋庄》、《融化》等艺术展。
2010年9月,胡月朋离开北京,携爱人一同去往安徽黄山,开始了迄今长达3年的艺术创作《捕云记》,也开始了自己向往已久的理想生活:每天捕云寄云,享受山水大爱,收获惊喜快乐,过上了让众生羡慕的神仙般的日子。
胡月朋曾在微博中大晒他世外桃源的悠然生活:每天登高捕云、钓鱼、画画、看晚霞、播种、帮当地人干农活……不仅捕云,他还以邮寄的方式向大家赠送“黄山之云”。为此,他还很有兴致地向网友们描绘捕获的黄山之云的形态,“据我观察,‘云’的集体形态变化和高度与天气因素有关,云的个体形态应该都是一样的,就是结晶,但我认为是气泡状的、中空的,哈哈!我的感受……所以在山上时气囊通常是饱满的,下山后气囊就会变得瘪了一些……”
名字中有4个月字的艺术家的黄山日月,让很多人艳羡,也有人询问他在那儿生活有什么不便?胡月朋哈哈一乐:“还好,我这也算是为艺术献身了,哈哈!嗯,不为物累很难,但艺术让我们宽慰,朋友们收到‘黄山之云’后的喜悦,让我们忘了什么叫不便,哈哈1
胡月朋表示,捕云计划不会结束,“我们会一直做下去,我说了,我希望老了就埋在这里,上书:月月捕云终老于此。”
其中的幸福美妙,非与外人可道,从以下和记者的对谈中可略见一斑,也正如他自己定义的生活:“生命是短暂的,要有激情要有爱,生命努力做到光明灿烂,永远微笑面对生活,不是为了别人,只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快乐一生……”
《华夏时报》:你为什么离开北京去外地生活?
胡月朋:在城市待得太久了,遭遇城市问题太多,空气污染的问题、食品安全的问题等等,因此而向往田园绿色低碳环保的自然生活。
《华夏时报》:在外地你呆了多久?日常生活是怎样的?这种生活方式给你的收获是什么?
胡月朋:我是自2010年开始离开北京迁居安徽黄山,在一个农村租了间老房子住了下来,到现在已经过了3年时间。我在过我自己曾经向往的理想生活,为此我为自己找了份艺术工作,做一个“捕捉云的人”,也就是“捕云者”,哈哈!这份工作不能给我带来现实报酬,但是能让我无所事事,身心健康,每天都生活在不断惊喜和快乐之中,哈哈。我的收获就是我捕捉到的云,哈哈。这里一定会有人问我,你怎么生活?我觉得对于我这样的艺术家来说,“怎么生活”这个问题很可笑。
《华夏时报》:你现在或者以后还回北京吗?你对北京是怎样一种感觉?
胡月朋:不打算回去,这几年北京的一些艺术邀请都被我推掉了,不仅如此,我觉得现在到任何一座城市去都是一种磨难。仅从身体的角度上来说,就已经让我随时受不了了。我有呼吸方面的问题,城市的空气让我非常难受。此外,城市噪音、交通堵塞也会让我迅速疲惫,如果没什么必须要做的事,我再也不打算回到城市。
《华夏时报》:你的这种生活方式是否普遍?你周围有这样的朋友吗?比如你在黄山的朋友,请讲讲他们的故事。
胡月朋:我不太清楚,但是现在每年都有很多朋友来黄山探访我,我非常感谢他们的到来。他们也向我表示对山水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但也觉得现在逃离城市舍去欲望,仍然需要很大的勇气。
《华夏时报》:中国古代文人就有归隐田园的传统,你认为现代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是否比古人更不现实?
胡月朋:嗯,少年时受到过陶渊明的影响,有自然人文情结。我觉得相对而言,文人更懂得什么是理想的生活,归隐只是其表,回归自然怀抱才是生命的目的。其实现在在城市,或城市的边缘,很多房地产都在营造贩卖虚伪的自然概念,借以满足部分城市人群的自然需求。这些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却仍旧趋之若鹜,这个很荒诞。然而对文人来说,你让他们接受和面对这些虚假的自然,这更不现实,更为痛苦。
《华夏时报》:有人认为,现代人已没有故乡,这个故乡既指现实生活中也指精神上的,你怎么看?
胡月朋:非常对,现代人已经失去了家园。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谈过这个问题,文章的题目就是“关于家”,谈的就是家的破碎,生命的情感变得无所适从。中国近代文化发展毁掉了家的传承,城乡一体改造毁掉了田园风景,城市发展又毁掉了记忆坐标,现代建筑千篇一律,在城市,你分不清你是在哪座城市,让你无处眷恋。还好,山水连绵,自然雄壮,人的能力渺小有限,还不能够把这些山水坐标给毁掉,因此,我还有机会享受自然,还有机会享受山水大爱,感谢自然。
今天(12/13日星期五) | 明天(12/14日星期六) | 后天(12/15日星期日) | 第四天(12/16日星期一) | 第五天(12/17日星期二) |
低温-10℃~高温-2℃ | 低温-8℃~高温-2℃ | 低温-7℃~高温-1℃ | 低温-4℃~高温4℃ | 低温-5℃~高温7℃ |
多云 6-7级转5-6级 |
晴 4-5级 |
晴 <3级转3-4级 |
晴 <3级 |
多云转晴 <3级 |
黄山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