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什刹海的历史画卷(图)
2011-05-22 来源:网易
“中轴线”申遗,如今已被列入北京市“十二五”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作为世界上现存的最长的城市中轴线,老北京的中轴线已走过近600年的沧桑岁月。其实,我们每个人所亲闻、亲历、亲为的“中轴线”故事,也都是“中轴线”上一个个令人回味的音符。
我姥姥家就在什刹海边的大翔凤胡同,门前一面墙,那头儿就是恭王府,抬眼便瞅见翘着翼角的房顶。小孩子常常绕到岸边瞎逛,看水,听蝉,还能碰上溜嗓子的。也看人家钓鱼,细长竿子探进水,半天不见咬钩,钓鱼的也不急,盯着稀稀拉拉的水草,纹丝不动,那叫一个静!要不,就跳进被太阳晒热的海子里扑腾,波光中会泛起一股水藻的气味……
如今,我已不再是那个无忧少年。回过头来写这片水,写水边的故事,也算温习旧梦吧……
什刹海的水,常年都是很旺的,我的印象里,它好像从没干涸过。天气晴好的时候,新鲜的阳光把西山照得更显明翠,水就是从那里流过来的吧?我绕岸而走,还像小时那样一路看河景。浓浓淡淡的柳荫半遮着路面,蹬三轮的拉着游客从身边飞快过去,嗖,钻进胡同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岸上冒出许多过去没有的东西酒吧、茶寮、影厅、乐坊;漾彩的霓虹、闪动的烛光、狂放的摇滚、优雅的恋曲……水一般柔软的香颂,带着缠绵爱意,从浪漫的游吟诗人心里飞出,抚慰着忙碌的心灵。我揉揉眼睛,疑心见到塞纳河左岸的街区风景。这还是原先的那个什刹海吗?
这里当然不是巴黎。每一扇窗前、每一盏灯下,不曾有过海明威、萨特、魏尔伦、毕加索消磨时光的身影。这里却一样产生过文学的理想、艺术的憧憬,燃烧起炽烈的青春光焰。先锋气息和古典趣味、感性的眼神与理性的沉思,融入一片透明的水光,丰富了河岸的表情。
一个平常的日子,我迈入前海北沿11号。这个老院子,据说是郁达夫七十年前住过的。他的那篇《故都的秋》,就是在这里写成的。只恨一切都随光阴去了,想寻一丝旧痕很难。我只得在文字里追忆,便这么写着:“客居的郁达夫,一面消受前海的微澜,一面梳理满怀的意绪。尤其到了沉闷的北国寒夜,遥忆起草木鲜碧的富春江,灯下思亲,心头该会轻撩淡淡的乡愁吧。”屋前种了一棵泡桐,密枝伸展,像盘绕的思绪。我的目光透过树冠,射向飘云的晴空,仿佛望见属于他的那个年代。
推开前海西街18号那扇厚重的红门,里面一个大院子,是郭沫若的家。诗人的居住环境真实地在眼底展开。草坪上那株银杏树,成为一种诗意的象征。我把内心的感动写了出来:“枝上的叶子簌簌地落满廊下的砖阶,混同着漫踱的脚迹,发出匀和的微音。灿亮的金黄,装饰着富足的季节,他大约有一首诗歌要做。虽已临秋了,颓废色彩却一点不染,缓移的步子仍把低昂的平仄踏着,虽则心间萦响的不是《女神》那般激越的歌啸。”
郁达夫、郭沫若,走在京城的水边,留下永远的生命印迹。在我的感觉里,创造社的历史好像移近了一些。
从小羊圈胡同来到世上的老舍,哪怕身在遥远的伦敦,依旧思恋这片水,让绿波间漾动的诗意充盈于心间。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里,浮闪着什刹海的光影。那德胜桥西边流动的一湾绿水,那青色石岸上持竹竿钓小麦穗鱼的赤足孩子,那芦苇绕岸的荷塘,那碧莲中静立的白鹭,那南风里娇柔的柳丝……我的心中映出一幅画。
前海北沿的会贤堂也有故迹可觅。会贤堂的地势很好,南面对着一片水。它又是一个出名的饭庄,坐在这里吃饭,望着窗外闪闪的明漪,滋味也会不一样吧。更遥忆狂飙突进的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骁将,楼头畅论,胸膛里跳荡滚烫的心。“朱榭前,新荷送香;雕阑后,老柳垂丝。浅塘中,一片菱,一片稻。水堂画帘悬,湿翠的江南1我写下这几行字,也算对于先驱的追怀。廊下低回,柳浪荷风依旧,会贤堂的楼屋却消残了风华。
我曾在烤肉季饭庄前,凝视单士元的“银锭桥”题刻,想起在一个飘雪的日子,坐入旧鼓楼大街西边的那间蠖斋,听他对我说起紫禁城和营造学社,说起陈垣、沈兼士、朱启钤、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刘致平……年月过去那么久了,苍老的话音犹在耳边响着。
我曾在北官房17号院的春蚕画室,听潘絜兹讲述工笔重彩的画技,欣赏他绘制的飘逸的飞天。袅袅仙乐似从遥远的敦煌传来。
我曾在定阜街上的辅仁大学旧址前站定,想象母亲昔年在这里读书的光景。她那听课的神情,留在哪一扇廊窗?这一刻,我恍若看见母亲在天堂的深情注视,我又偎入她温软的臂弯。
我曾回到大翔凤胡同。小院里的影壁没有了,藤架没有了,老街坊也没有了……许多东西在拆建中消失。留下和搬走的老住户大约都想不到,门前窗后会变成这个样子。我真想捉住一点过去的影子,藏在心里。
还有龙头井、东官房、西煤厂、李广桥、三座桥、后小井、鸦儿胡同、烟袋斜街……络绎浮闪着旧日的影像。我拖着被日光拉长的躯影独行,身后相随一段悠长的岁月。
一切悠悠退去,一切悠悠到来。旧的、新的,落伍的、摩登的,全在这水的两岸上。
什刹海边的人,站在历史的风景里。F105
相关
链接
“后三海”
指哪“三海”?
老北京有“前三海”和“后三海”之说。“前三海”是皇宫大内的西苑,指:北海、中海和南海;“后三海”是王府和庶民的生活区,包括什刹海、后海和积水潭,京城著名的“银锭观山”景观就在“后三海”。
“后三海”是古都文化之源。自唐代至晚清,在近千年的时间里,环绕着后三海兴建了火德真君庙、广化寺等几十座寺庙,“后三海”周边还建有恭亲王府、醇亲王府等许多府郏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等很多名人故居都在什刹海沿岸。《帝京景物略》曾以“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来赞美“后三海”的神韵。
什刹海沿岸
名人故居知多少?
宋庆龄故居位于后海北沿46号,原为清醇亲王载沣府郏园中花木葱茏,湖波荡漾。濠梁乐趣、畅襟斋、听鹂轩、观花室、恩波亭等建筑,显示中国古典园林之美。上世纪60年代起,宋庆龄开始在此居祝
郭沫若故居位于前海西街18号。前院有小山和一株高大的银杏树,居所是一座二进四合院,阶前廊下,种植腊梅、海棠和紫藤。现为郭沫若纪念馆。展览由“郭沫若的文学世界”、“郭沫若与中国史学”、“郭沫若的人生历程”三部分图文内容和客厅、办公室、卧室、写字间四处原状展室组成。
梅兰芳故居位于护国寺街9号,现为梅兰芳纪念馆,收藏大量珍贵文物资料。正院北房为故居陈列室,客厅、书房、卧室、起居室的各项陈设均保留原貌;外院南房为第一陈列室,展出的图片和资料介绍了梅兰芳一生的主要艺术活动和社会活动;内院东房为第二陈列室,展出梅兰芳的部分戏装、道具和一些馆藏资料;西房为第三陈列室,展出国内外友人赠送的纪念品。
张伯驹故居位于后海南沿26号。院子紧邻后海,环境清雅。著名收藏鉴赏家张伯驹于上世纪50年代迁居于此。
萧军故居位于鸦儿胡同6号,为一栋砖木结构的两层西式小楼。著名作家萧军于上世纪50年代初入此居住,取名“银锭桥西海北楼”。
田间故居位于后海北沿38号。北房五间,分别为书库、卧室、客厅。西厢房为办公室,东厢房为餐厅。著名诗人田间于上世纪50年代购得此院。
杨沫故居位于柳荫街29号,院子原为涛贝勒府的一部分。屋宇为传统建筑风格,院中有花坛和老树。著名作家杨沫曾经在此居祝
丁玲故居位于大翔凤胡同3号。两排平房各踞南北,西面是一栋两层小楼,环境静谧优雅。丁玲晚年曾经在此居祝现为《民族文学》杂志社所在地。
马海德故居位于后海北沿24号。院落坐北朝南,北房五间,分别为餐厅和卧室。东厢房为秘书室与客厅,西厢房为子女居室。马海德于上世纪50年代迁居于此。
梁漱溟故居位于西海西沿2号。原为梁漱溟之父梁巨川的书斋。歇山顶门楼、砖砌影壁,与近处的汇通祠相望,风景清旷。上世纪50年代,梁漱溟从借住的颐和园迁入此院。如今的梁家老宅,仅余旧址。
《我与“中轴线”》征文
征文邮箱:wusetufukan@126.com或zhongzhouxian2011@yeah.net
字数:3000字以内。
来稿请寄:东城区交道口东大街85号东城区图书馆宣传辅导部
邮码:100007
联系电话:64036840
请注明《我与“中轴线”》征文,自留底稿,不退稿。
我姥姥家就在什刹海边的大翔凤胡同,门前一面墙,那头儿就是恭王府,抬眼便瞅见翘着翼角的房顶。小孩子常常绕到岸边瞎逛,看水,听蝉,还能碰上溜嗓子的。也看人家钓鱼,细长竿子探进水,半天不见咬钩,钓鱼的也不急,盯着稀稀拉拉的水草,纹丝不动,那叫一个静!要不,就跳进被太阳晒热的海子里扑腾,波光中会泛起一股水藻的气味……
如今,我已不再是那个无忧少年。回过头来写这片水,写水边的故事,也算温习旧梦吧……
什刹海的水,常年都是很旺的,我的印象里,它好像从没干涸过。天气晴好的时候,新鲜的阳光把西山照得更显明翠,水就是从那里流过来的吧?我绕岸而走,还像小时那样一路看河景。浓浓淡淡的柳荫半遮着路面,蹬三轮的拉着游客从身边飞快过去,嗖,钻进胡同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岸上冒出许多过去没有的东西酒吧、茶寮、影厅、乐坊;漾彩的霓虹、闪动的烛光、狂放的摇滚、优雅的恋曲……水一般柔软的香颂,带着缠绵爱意,从浪漫的游吟诗人心里飞出,抚慰着忙碌的心灵。我揉揉眼睛,疑心见到塞纳河左岸的街区风景。这还是原先的那个什刹海吗?
这里当然不是巴黎。每一扇窗前、每一盏灯下,不曾有过海明威、萨特、魏尔伦、毕加索消磨时光的身影。这里却一样产生过文学的理想、艺术的憧憬,燃烧起炽烈的青春光焰。先锋气息和古典趣味、感性的眼神与理性的沉思,融入一片透明的水光,丰富了河岸的表情。
一个平常的日子,我迈入前海北沿11号。这个老院子,据说是郁达夫七十年前住过的。他的那篇《故都的秋》,就是在这里写成的。只恨一切都随光阴去了,想寻一丝旧痕很难。我只得在文字里追忆,便这么写着:“客居的郁达夫,一面消受前海的微澜,一面梳理满怀的意绪。尤其到了沉闷的北国寒夜,遥忆起草木鲜碧的富春江,灯下思亲,心头该会轻撩淡淡的乡愁吧。”屋前种了一棵泡桐,密枝伸展,像盘绕的思绪。我的目光透过树冠,射向飘云的晴空,仿佛望见属于他的那个年代。
推开前海西街18号那扇厚重的红门,里面一个大院子,是郭沫若的家。诗人的居住环境真实地在眼底展开。草坪上那株银杏树,成为一种诗意的象征。我把内心的感动写了出来:“枝上的叶子簌簌地落满廊下的砖阶,混同着漫踱的脚迹,发出匀和的微音。灿亮的金黄,装饰着富足的季节,他大约有一首诗歌要做。虽已临秋了,颓废色彩却一点不染,缓移的步子仍把低昂的平仄踏着,虽则心间萦响的不是《女神》那般激越的歌啸。”
郁达夫、郭沫若,走在京城的水边,留下永远的生命印迹。在我的感觉里,创造社的历史好像移近了一些。
从小羊圈胡同来到世上的老舍,哪怕身在遥远的伦敦,依旧思恋这片水,让绿波间漾动的诗意充盈于心间。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里,浮闪着什刹海的光影。那德胜桥西边流动的一湾绿水,那青色石岸上持竹竿钓小麦穗鱼的赤足孩子,那芦苇绕岸的荷塘,那碧莲中静立的白鹭,那南风里娇柔的柳丝……我的心中映出一幅画。
前海北沿的会贤堂也有故迹可觅。会贤堂的地势很好,南面对着一片水。它又是一个出名的饭庄,坐在这里吃饭,望着窗外闪闪的明漪,滋味也会不一样吧。更遥忆狂飙突进的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骁将,楼头畅论,胸膛里跳荡滚烫的心。“朱榭前,新荷送香;雕阑后,老柳垂丝。浅塘中,一片菱,一片稻。水堂画帘悬,湿翠的江南1我写下这几行字,也算对于先驱的追怀。廊下低回,柳浪荷风依旧,会贤堂的楼屋却消残了风华。
我曾在烤肉季饭庄前,凝视单士元的“银锭桥”题刻,想起在一个飘雪的日子,坐入旧鼓楼大街西边的那间蠖斋,听他对我说起紫禁城和营造学社,说起陈垣、沈兼士、朱启钤、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刘致平……年月过去那么久了,苍老的话音犹在耳边响着。
我曾在北官房17号院的春蚕画室,听潘絜兹讲述工笔重彩的画技,欣赏他绘制的飘逸的飞天。袅袅仙乐似从遥远的敦煌传来。
我曾在定阜街上的辅仁大学旧址前站定,想象母亲昔年在这里读书的光景。她那听课的神情,留在哪一扇廊窗?这一刻,我恍若看见母亲在天堂的深情注视,我又偎入她温软的臂弯。
我曾回到大翔凤胡同。小院里的影壁没有了,藤架没有了,老街坊也没有了……许多东西在拆建中消失。留下和搬走的老住户大约都想不到,门前窗后会变成这个样子。我真想捉住一点过去的影子,藏在心里。
还有龙头井、东官房、西煤厂、李广桥、三座桥、后小井、鸦儿胡同、烟袋斜街……络绎浮闪着旧日的影像。我拖着被日光拉长的躯影独行,身后相随一段悠长的岁月。
一切悠悠退去,一切悠悠到来。旧的、新的,落伍的、摩登的,全在这水的两岸上。
什刹海边的人,站在历史的风景里。F105
相关
链接
“后三海”
指哪“三海”?
老北京有“前三海”和“后三海”之说。“前三海”是皇宫大内的西苑,指:北海、中海和南海;“后三海”是王府和庶民的生活区,包括什刹海、后海和积水潭,京城著名的“银锭观山”景观就在“后三海”。
“后三海”是古都文化之源。自唐代至晚清,在近千年的时间里,环绕着后三海兴建了火德真君庙、广化寺等几十座寺庙,“后三海”周边还建有恭亲王府、醇亲王府等许多府郏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等很多名人故居都在什刹海沿岸。《帝京景物略》曾以“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来赞美“后三海”的神韵。
什刹海沿岸
名人故居知多少?
宋庆龄故居位于后海北沿46号,原为清醇亲王载沣府郏园中花木葱茏,湖波荡漾。濠梁乐趣、畅襟斋、听鹂轩、观花室、恩波亭等建筑,显示中国古典园林之美。上世纪60年代起,宋庆龄开始在此居祝
郭沫若故居位于前海西街18号。前院有小山和一株高大的银杏树,居所是一座二进四合院,阶前廊下,种植腊梅、海棠和紫藤。现为郭沫若纪念馆。展览由“郭沫若的文学世界”、“郭沫若与中国史学”、“郭沫若的人生历程”三部分图文内容和客厅、办公室、卧室、写字间四处原状展室组成。
梅兰芳故居位于护国寺街9号,现为梅兰芳纪念馆,收藏大量珍贵文物资料。正院北房为故居陈列室,客厅、书房、卧室、起居室的各项陈设均保留原貌;外院南房为第一陈列室,展出的图片和资料介绍了梅兰芳一生的主要艺术活动和社会活动;内院东房为第二陈列室,展出梅兰芳的部分戏装、道具和一些馆藏资料;西房为第三陈列室,展出国内外友人赠送的纪念品。
张伯驹故居位于后海南沿26号。院子紧邻后海,环境清雅。著名收藏鉴赏家张伯驹于上世纪50年代迁居于此。
萧军故居位于鸦儿胡同6号,为一栋砖木结构的两层西式小楼。著名作家萧军于上世纪50年代初入此居住,取名“银锭桥西海北楼”。
田间故居位于后海北沿38号。北房五间,分别为书库、卧室、客厅。西厢房为办公室,东厢房为餐厅。著名诗人田间于上世纪50年代购得此院。
杨沫故居位于柳荫街29号,院子原为涛贝勒府的一部分。屋宇为传统建筑风格,院中有花坛和老树。著名作家杨沫曾经在此居祝
丁玲故居位于大翔凤胡同3号。两排平房各踞南北,西面是一栋两层小楼,环境静谧优雅。丁玲晚年曾经在此居祝现为《民族文学》杂志社所在地。
马海德故居位于后海北沿24号。院落坐北朝南,北房五间,分别为餐厅和卧室。东厢房为秘书室与客厅,西厢房为子女居室。马海德于上世纪50年代迁居于此。
梁漱溟故居位于西海西沿2号。原为梁漱溟之父梁巨川的书斋。歇山顶门楼、砖砌影壁,与近处的汇通祠相望,风景清旷。上世纪50年代,梁漱溟从借住的颐和园迁入此院。如今的梁家老宅,仅余旧址。
《我与“中轴线”》征文
征文邮箱:wusetufukan@126.com或zhongzhouxian2011@yeah.net
字数:3000字以内。
来稿请寄:东城区交道口东大街85号东城区图书馆宣传辅导部
邮码:100007
联系电话:64036840
请注明《我与“中轴线”》征文,自留底稿,不退稿。
今天(12/13日星期五) | 明天(12/14日星期六) | 后天(12/15日星期日) | 第四天(12/16日星期一) | 第五天(12/17日星期二) |
低温-22℃~高温-6℃ | 低温-25℃~高温-5℃ | 低温-23℃~高温-8℃ | 低温-22℃~高温0℃ | 低温-21℃~高温-2℃ |
晴 <3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海北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