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年终回望之四·美丽2010
2011-01-22 来源:中国藏族网通
中国藏族网通讯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全省上下展现出不屈不挠、与自然灾害顽强抗争的精神风貌,彰显出团结和睦、守望相助的大美品格,反映出追求进步、勇于胜利的强烈愿望,形成了伟大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再次书写了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光辉篇章,必将激励全省各族人民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大道上奋勇前行。
大美青海,民族团结之树常青!
在党的领导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汉、藏、回、蒙古、土、撒拉等众多民族,休戚与共、和睦相处,展现出一幅多民族、多文化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绚丽画卷。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始终是青海民族关系的主旋律。
忆往昔,我们不能忘记,2009年8月,在湟中县上新庄镇的加牙村几位村民共同救起一名溺水的藏族男童,他们的壮举在全省上下引起了强烈共鸣。还有很多英雄的名字,我们都耳熟能详:索南东智、格志、熊宁等等,他们团结、博爱的精神,始终教育、激励着我们。多年来,全省各族人民始终像爱护自己的眼睛和生命一样爱护着民族团结,一起绘就了一幅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壮美画卷。
特别是在2010年玉树抗震救灾斗争中,全省各族人民充分发扬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共同谱写了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生动画卷,共同凝结了灾难面前各民族守望相助、相濡以沫,血浓于水、情深似海的兄弟情谊,共同展示了“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的伟大斗争,也是一次民族团结进步的大赞歌,再次书写了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光辉篇章,铸就了我省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丰碑,必将激励全省各族人民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大道上奋勇前行。
历史用铁的事实告诉我们:在这块热土上,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相互也离不开。过去,青海的开发建设离不开民族团结;现在,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同样离不开民族团结;将来,青海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和进步,依然离不开民族团结,唯有团结,才能和谐稳定,才能产生凝聚力,形成战斗力,创造生产力。
如今,全省各族群众信心满怀,紧紧围绕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为推动“四个发展”和“十二五”规划纲要目标,为青海辉煌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守望相助亲如一家
古老的唐蕃古道和文成公主庙,在见证雪域高原历史沧桑的同时,也见证了江河源头血脉相连的民族亲情。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日日夜夜里,各族人民大爱同心,挑战极限,共同演绎了坚韧不拔、感恩奋进的时代新篇章,在世界屋脊树起了厚重的民族团结丰碑。
灾难面前各族人民生死相依
在玉树这片离天最近的地方,居住着藏族、汉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土族等十余个民族的群众,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兄弟之间永远有着深厚的感情。玉树地震发生后,各族干部群众不分民族、不分地域迅速展开自救和互救。大家相互搀扶,相互支撑,共同面对灾难。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各民族同胞并肩作战,用双手刨,用木棒挖,用铁棒撬,全力营救废墟下每一个生命,一幕幕感人的场面,至今令人难忘——
回族同胞来了。就在余震不断的灾后最初时期,湟中县大才回族乡的回族群众马宝祥组织了一支农民工救援队赶赴灾区。很短的时间里,越来越多的志愿者赶到了玉树灾区,玉树藏族自治州红十字会把来自各地的群众派到马宝祥小分队工作。这支救援队迅速扩大,最后联合成了一支由汉、回、蒙古、撒拉等各族群众组成的160人的“农民工救援队”;
羌族同胞来了。汶川地震重灾区茂县的6位羌族村民每人凑了3000元钱,租了一辆大货车,带着村民捐赠的帐篷、棉衣棉被和食物向玉树灾区驶来;
各民族的志愿者来了。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老兵志愿者”由4名回族、两名汉族和1名藏族共7人组成。到达灾区后,他们抬运伤员,运送物资,帮助灾民……在地震废墟前,在灾民安置点,在医疗救治中心,处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来自中国国际救援队和当地的各族群众,为了拯救一名被埋的13岁藏族小姑娘次乃拥青,大家一起喊起号子,合力打开救援空间,最终成功救出藏族小姑娘;
……
玉树地震中,各民族群众互相援助、生死相依,共同谱写了一曲团结奋斗的新篇章。
抗震救灾各族人民大爱同心
抗震救灾期间,在玉树灾区的角角落落,民族团结故事,就像三江源头上的涓涓溪流,奔流不息。这些感人的瞬间,被凝固成一张张图片,一个个画面,传递到更远的地方时,这种团结的力量,凝聚的人心,不仅感染着正在经受灾难的玉树人民,而且也在感染着五湖四海、天南地北的人们。
地震发生时,玉树县人民法院书记员扎西江才趴在床底下逃过一劫。被救出来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是立即穿上衣服跑到邻居家倒塌的房屋前,开始用双手挖。不久,他救出一名来自四川的汉族邻居。
“我的学生把我救出来时,我抱着他们痛哭。”劫后余生的玉树县第二民族中学汉族教师周生容,回忆获救经历时眼里仍闪着泪光。
面对灾难,各族人民万众一心,百折不挠,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人民子弟兵、各级干部、群众为抢救生命,奋勇拼搏,绝不言弃,共同托起了灾难中救援生命的希望。航空专机、铁路专列,千里绿色运输线上的滚滚铁流,构成了一幅幅流动着的、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民族团结的画卷。灾难使我们更加坚强,更加团结,更加勇敢,更加奋发有为。
这些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的画面了,它已经在那个瞬间,跃升为一种团结和信赖的巨大暖流。在整个抗震救灾的全过程里,各民族群众之间的大爱同心,一刻也没有停歇。
重建家园各族人民情同手足
2010年6月7日晚,家住玉树县结古镇扎曲河畔、1岁半的青梅多杰在河边玩耍时,不慎掉进了湍急的河水里。就在他的一只脚已经踏进死亡之门的时刻,有人伸出了援救之手,素不相识的农民工、村民、干部、医护人员投入到这场拯救生命的爱心接力之中……撼动人心的一幕在三江源头上演。
7月10日傍晚,两个七八岁的藏族小男孩在横渡巴曲河时,不慎落入水中,被激流冲倒,在湍急的河流中挣扎着,支援玉树灾后重建的中铁二局建筑公司员工王军奋不顾身地跳进奔腾的河里,在齐腰的河水里向前追赶了两百多米,终于把两名失足落水的藏族小朋友救上岸来。
7月27日,也就是震后第104天,地震中死里逃生的藏族小孩更却才仁找到了救命恩人——玉树藏族自治州公安局特警支队队员陈海峰和张广军,并将他们认做爸爸,亲情将三个不同民族的人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来自北京市怀柔区的祁春华,在挂职曲麻莱县副县长期间,一直和农牧民、建设者们同吃同住在一起,不仅学会了简单的藏语,还与当地各族群众打成了一片。
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历史和现实,早已把各民族牢牢地凝聚在一起。在玉树灾后重建期间,6大援建企业和来自全国的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为灾区人民建设新家园。
有句话说得好:“水珠投进海洋,生命就会无限;各民族团结起来,就能勇往直前。”“4·14”地震后,在玉树这片伤痕累累的大地上,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的大爱,汇聚成了一朵朵璀璨的民族团结之花!这花,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温暖而巨大的力量!(作者:龙腾飞)
团结之花绽放高原
生活在青海的各民族始终和睦相处,亲如一家,民族团结蔚然成风。我们看到,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在不断发展,“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已深入民心,坚持“两个共同”主题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追求。回首2010年,我省各族群众互帮互助的感人事迹不断涌现,演绎了一曲曲壮美的民族团结之歌。
谱写团结的精彩华章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心怀大爱,视各族同胞为兄弟姐妹,以各族兄弟姐妹的幸福为自己的幸福,以各族同胞共同发展为义不容辞的崇高使命———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花土沟镇镇长冯寿说,他的工作千头万绪,但所有的事情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竭尽全力为各民族群众服务。去年5月3日至7日,花土沟镇三个牧业村草场出现持续降雪天气,草场内气温偏低,积雪难以融化,道路不畅,牧民群众燃料紧缺。为了尽快解决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难题,冯寿积极组织人员、车辆,购买燃煤义务送至各村草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为老百姓着想,群众自然支持他。与他有过接触的老百姓都说,冯寿关心各族群众疾苦,是一位好公仆。
徐贤琴是省城解放路社区的工作人员,从事社区工作已经有12年了。在社区这个大家庭里,她致力于不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增强社区的民族团结。她在努力经营着一个温馨的家。
社区孤寡藏族老人卓巴,身患多种疾病,没有经济来源,生活困难。徐贤琴不仅坚持每天去看望老人,还发动社区居民一起关心和帮助老人。在她的影响下,逢年过节左邻右舍都会给老人送去生活必需品,冬季来临的时候,还会送去常用的药品。
一点一滴中,她与社区各族群众建立了互信的关系,大家有困难就会找社区帮忙,社区有需要,居民也会积极配合,徐贤琴以热情的服务赢得了各族群众的尊重、理解和支持。
冯寿和徐贤琴,只是我省无数为民族团结而不断努力奋斗的各族干部群众中的一分子。
团结一心促发展
有很多这样的集体,他们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他们的带领下,各族群众拧成一股绳,劲儿往一处使,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湟中县上五庄镇居住着汉族、回族、藏族、蒙古族等7个民族的群众。在上五庄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民族群众已经成为一家人。镇合尔盖村的汉族村民包元寿是“五保户”,老汉七十多岁了,平时有很多事自己做不了。看到这种情况,村民们都自发去帮助他,谁家做了好吃的,都不会忘了还有一位叫包元寿的老人。尤其是回族村民马安青给他的帮助最多。马安青家离老人住的地方不远,每当看到包元寿有困难,他都会伸手帮一把。
家和万事兴。近年来,上五庄镇借助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时机和水峡旅游业的自然优势,适时引导少数民族参与旅游业,商贸、餐饮……搞得有声有色。
海南藏族自治州是个多民族地区,州公安局民警以满腔热情服务各族群众。
同德县唐谷镇元庄村的几名村民借到海南州办事的机会,又给海南州公安局的民警们带来了酸奶等自家做的东西。盛情难却,民警们吃着乡亲们送来的东西,心里热乎乎的。唐谷镇元庄村是海南州公安局的联点扶贫村。多年来,他们从解决元庄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着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给当地的各族群众送物捐款。为了改善村民们的居住条件,海南州公安局组织元庄村7名村干部,到西藏拉萨考察牧民定居工程,使他们开阔了眼界。同时,公安局帮村民们争取到了不少惠民项目,怪不得,公安局民警们到元庄村,村民们就像见了亲人,争相拉到家里做客。
感人故事数不胜数
民族团结深入人心,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层出不穷。回首过去的岁月,本报报道的关于民族团结的典型事迹历历在目——
海北藏族自治州藏医院在给当地学校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的同时,赢得了老百姓的认可。哈勒景寄校的师生们对海北州藏医院充满着感激之情。那年冬天,藏医院及时给他们送来了3张讲桌和8台烤箱,解决了老师的讲桌和同学们过冬的取暖问题。
帮助哈勒景寄校,只是海北州藏医院帮扶当地的一件小事。几年前,他们专门设立了“济困门诊”和“济困病床”,将“济困门诊”就诊患者的减免内容和“济困病床”的对象、内容、项目等张贴在收费窗口显眼处。
去年1月12日晚11时左右,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杏儿藏族乡日扎村村民安索南家发生了一场火灾。无情的大火瞬间吞噬了安索南家的所有财产。就在安索南一家陷入绝望之际,杏儿乡各族干部群众和毗邻的化隆回族自治县工什加村民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为安索南建起了新家。
打开本报,民族团结的动人事迹让人目不暇接:为了一个落水的藏族小孩,加牙村汉族村民演绎了一场生死接力的感人故事;为了救车祸中受伤的乘客,阿什贡村各族村民冒雨大营救……
青海地大物博、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多民族聚居的高原省份。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地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团结一心,锐意进取,不断推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伟大事业,涌现出了许多模范个人和先进集体。去年9月30日,全省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西宁举行,许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受到表彰,开创了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作者:朱西全)
平安青海共建和谐
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让百姓尝到实实在在的甜头。我省把和谐建设当作建设新青海的重要内容,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促进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管理,增强创造活力,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2010年,是我们进入新世纪以来,最难忘的一年。也可以说,2010年,是我们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挑战最大、困难最多的一年,也是我们进入新世纪以来,万众一心、奋力前进的一年。
这一年,在全省各地的努力下,“平安青海建设”有序推进,取得显著成效,群众安居乐业,经济稳步增长,平安意识深入人心。
“大调解”培育平安之花
2009年4月,来自州县的老刘等几位农民工兄弟,在麻某工地干活。工程完工后麻某一直拖欠工人工资,无奈之下,这几位农民工兄弟求助于法律,他们将麻某告到了人民法院。法院立案庭收到诉状后,找到了麻某,批评了其拖欠工资的行为,并让麻某尽快结清拖欠的劳动报酬。
2009年年底,来自四川的谢福君作为八十多名工人的代表,到西宁市信访局反映情况,希望政府能帮助他们讨要老板欠下的工资。西宁市信访局的信访代理员李爱社经过多方协调,帮工人们要回了十多万元工资,让工人们安心回家过年。
谢福君等人经过调解能顺利拿到工资,这只是我省平安建设的一个缩影。2010年,我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暨平安建设工作坚持把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强化源头预防,及时发现,有效化解了一大批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
2010年5月25日,依托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召开的构建三联调动“大调解”工作机制现场会,全面推进治安案件、交通运输、交通事故、医患纠纷、劳动争议等领域的专业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发展壮大人民调解员队伍,提高了运用多种手段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浇灌平安之花
“自从省上开展‘攻两盗、打两抢、防两骗’专项行动以来,晚上经常有巡警在马路上执勤,老百姓越来越有安全感了。”家住西宁市滨河东路的赵女士说。
2010年,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我省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专项行动,通过开展打击“两抢一盗”犯罪专项行动,在城区重点打击街头“两抢”、入室盗窃等犯罪活动,农村重点打击拦路抢劫、破坏电力通信设施等犯罪活动,集中整治了一批影响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扭转了一些地方治安问题反弹的局面。
与此同时,为严厉打击涉校、涉园违法犯罪活动,确保学校、幼儿园的安全稳定,全省各级共投入一千四百余万元,用于安装视频监控探头4387个,各类学校共聘请专、兼职保安1346人,配备防护器具九百余套(件),提高了防范能力,有效维护了校园环境的安全稳定,实现了对动态环境下社会治安的有效控制。
这一年,全省共排查并整治重点地区442个,排查整治工作中破获各类刑事案件、治安案件1526起,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1959名。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社会治安状况的持续好转,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提升。据统计,2010年我省群众对社会治安的安全感程度达92.97%,较上年提高了2.38个百分点。
大美青海开遍平安之花
“校园配备了摄像头,还有保安值守,作为家长我们很放心。”乐都县一位小学生家长南先生这样说。2010年,乐都县投入五十余万元,为13所学校设立门卫和保安室,并且购置一批安全防护器材,提高了防暴和自我防范能力;为36所学校安装105个红外摄像头,加大了校园监控力度;为5所学校安装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安全警示内容,让安全时刻铭记于学生心中。
2010年11月30日,海东地区护路办制作了“铁路连着你我他,人人都要爱护它”书包2000个、“铁路连着你我他,安全畅通靠大家”笔袋2500个和4万份挂历,分别发放给铁路沿线四县的中小学师生和群众,把《珍惜生命,爱路护路》的知识送进校园。
经省教育厅综治考评验收,2010年,我省教育、综治、公安等部门密切协作,校内外联动,使得全省校园综合治理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截至去年年底,全省已有2859所学校成功创建“平安校园”。2010年5月,省教育厅成立了10个学校安全维稳工作督察领导小组,对全省学校安全工作进行督察。这期间,公安部门加大了学校、幼儿园及周边的治安巡逻力度,特别是学生上学、放学和幼儿到(离)园等重点时段和周边治安情况复杂的重点部位,增加警力巡逻。在治安情况复杂、问题较多的学校、幼儿园,设立专门的警务室或治安岗亭,及时处置发生的各种治安问题。
同时,法制部门加强了学校和幼儿园内部安全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通报情况、督促整改,并帮助解决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实际困难。截至去年年底,全省中小学(包括中职学校)在创建“平安校园”活动中已有2850所学校和9所高校被命名为“平安校园”,创建率达94%以上。
过去的一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综治部门的组织协调、成员单位的齐心协力、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下,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有理由相信,新的一年,平安青海建设将会从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全面推进,高原大地上响彻和谐优美的黄钟大吕!(作者:田能甲)
艺术奇葩光彩夺目
千万年薪火相传,千万年生生不息。在青海这片土地上,从来不缺少灿烂的文化。这片高大陆独特的自然、人文、历史形成了一道别致而大气的文化风景,它把557万青海各族儿女紧紧连在一起,一起努力为这道风景增光添彩……
文化繁荣见证民族团结
这一趟,马德功不虚此行。从沙特阿拉伯到叙利亚,种种收获让这位正值壮年的撒拉族汉子喜出望外。他们公司的黄河奇石在国外能够这样受欢迎,是他没有想到的。
“我们扩建了3000平方米的厂房,再大的订单都不怕了。”马德功说。
同样是地处河湟谷地,化隆回族自治县、贵德县等地的各族群众从黄河河道中采集观赏石,10年创收相当可观。贵德县河西镇格尔加村的喇海青利用下海经商所得积蓄,投资上百万元,建起了黄河奇石苑,每年的门票都能收入不少。
互助县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土族人民心灵手巧,酿酒、刺绣的手艺令人叫绝。2005年,土族盘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在十年前,互助土族自治县的李发秀出席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参加“中国传统工艺技术女能手操作表演”活动时,李发秀带去的土族盘绣作品让世界各地的观众啧啧称奇。那一刻,“深闺”中的土族盘绣有了走向世界舞台的机会。
互助县社会发展局的一份资料显示,目前,制作盘绣的土族妇女已达两万余人,仅互助县东沟乡就有三千余人,各种盘绣作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盘绣已经成为当地土族群众致富的主要产业。
虽然地处高原,但有三江水的滋养,青海绝不缺乏灿烂的文化。要让民族文化发扬,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技艺,稳定、发展的社会环境是坚实的基矗打造精品文化、特色文化、品牌文化、魅力文化,通过不断增强优秀民族文化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为我省民族团结、社会经济发展奠定深厚的文化根基,求团结、思和谐、谋发展,是时代之主题,是人心之所向。可以说,民族文化的繁荣从另一个角度见证了我省各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发展的现状。
民族文化舞出和谐之美
在省城西宁,在各个县城的广场上,每天早晚你都能看见各族群众聚集在一起跳起欢快的锅庄。伴随着激扬的乐曲,跳舞的人们挥舞长袖,藏靴上的铃声震荡,人们的表情是那样阳光、疏朗。
家住西宁市胜利路的撒拉族青年韩守祥每天晚饭后只要有时间,都会来新宁广场跳锅庄。一年多来,他深深陶醉于这种欢快的舞蹈中。其实,被感染的不只是韩守祥一人。退休在家的老人、年轻的学生,甚至来西宁旅游的游客也被舞蹈的欢快所感染,加入其中,和大家一起纵情歌舞。
兰州大学教授程金城看到这酣畅淋漓的锅庄后感慨地说:“每个人举手投足间所展现出来的表情,都显得那么自然和率真,在这里没有伪饰,这种发自内心的快乐,这也许就是大众文化的本真。”
从草原到都市,从广场到校园,锅庄这种民族舞蹈,在青海成为了普及率很高的大众舞蹈。打破民族界限,在手拉手的舞蹈中,心与心的距离更近了,在缓慢流动的转圈舞蹈中,人们获得了尊重和友谊,文化的凝聚力在手拉手的锅庄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文化在维系民族情感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视。
你看,六幕音画史诗《秘境青海》、大型花儿歌舞剧《雪白的鸽子》、大型音乐舞蹈诗《天域·天堂》先后上演并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些都充分展现了青海深厚的文化底蕴,各民族原生态歌舞风情和民间民俗文化交相辉映,这些都深深熔铸在各民族兄弟姐妹的血脉中,成了高原儿女建设新青海的力量源泉。
各族同胞闯出特色文化产业之路
青海藏羊地毯集团有限公司的“藏羊”牌藏毯以精美的图案、优良的品质、完善的服务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称赞,产品远销欧、美、日等34个国家及地区。同时,青海、天津、上海三个内贸公司的营销网络已覆盖国内所有省份和大中城市。“让我省民族文化产品走出省门,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这是我省高附加值民族文化产品市场推广的成功做法。”企业负责人高兴地说。
青海三江雪食品饮料有限公司董事长穆华锋告诉记者,青海的产品有特色,特色体现在它的文化内涵上。公司依托青海独特饮食文化,研发出的青海特色茶饮———袋泡“熬茶”,成为消费者的“宠儿”。“没有这样的文化,哪有这样的产品?”穆华锋说,青海特色文化产品和产业的道路,是各族同胞一起闯出来的。
除了大企业,在齐心协力发展青海民族文化产业的天地中,各族群众在各自的生活和工作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农忙时大家辛勤务农、狠抓生产,农闲时则靠绣花针、剪纸剪和农民画笔增加家庭收入。韩阿依莎没有想到的是,那些只能做出来挂在家里或者送给亲戚的小孩的刺绣,还能卖钱。让她自豪的是,现在,她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成为循化县圣驼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的一名手工刺绣产品供应商。“我们的产品卖得特别好,销售额达到了270多万元。”公司总经理韩他海日说,公司所有的产品都是周边农村的农户供应的,能长期固定交工的农户有一百七十多户。通过互相学习,除了撒拉族农户外,汉族和藏族居民也会把他们的作品交到公司里。正是大家的努力,让公司加农户的形式成为我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最为成熟的一种模式。
在五百多万高原儿女的心中,团结、和谐如同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贵。正如世居青海的藏族群众中流传的谚语:“百根柳条能扎笤帚,五个指头能握拳头”,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青海的开发建设和繁荣进步永远都离不开民族团结,唯有团结,才能和谐稳定,才能实现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奋斗目标。
大美青海,民族团结之树常青!
在党的领导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汉、藏、回、蒙古、土、撒拉等众多民族,休戚与共、和睦相处,展现出一幅多民族、多文化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绚丽画卷。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始终是青海民族关系的主旋律。
忆往昔,我们不能忘记,2009年8月,在湟中县上新庄镇的加牙村几位村民共同救起一名溺水的藏族男童,他们的壮举在全省上下引起了强烈共鸣。还有很多英雄的名字,我们都耳熟能详:索南东智、格志、熊宁等等,他们团结、博爱的精神,始终教育、激励着我们。多年来,全省各族人民始终像爱护自己的眼睛和生命一样爱护着民族团结,一起绘就了一幅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壮美画卷。
特别是在2010年玉树抗震救灾斗争中,全省各族人民充分发扬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共同谱写了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生动画卷,共同凝结了灾难面前各民族守望相助、相濡以沫,血浓于水、情深似海的兄弟情谊,共同展示了“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的伟大斗争,也是一次民族团结进步的大赞歌,再次书写了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光辉篇章,铸就了我省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丰碑,必将激励全省各族人民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大道上奋勇前行。
历史用铁的事实告诉我们:在这块热土上,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相互也离不开。过去,青海的开发建设离不开民族团结;现在,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同样离不开民族团结;将来,青海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和进步,依然离不开民族团结,唯有团结,才能和谐稳定,才能产生凝聚力,形成战斗力,创造生产力。
如今,全省各族群众信心满怀,紧紧围绕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为推动“四个发展”和“十二五”规划纲要目标,为青海辉煌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守望相助亲如一家
古老的唐蕃古道和文成公主庙,在见证雪域高原历史沧桑的同时,也见证了江河源头血脉相连的民族亲情。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日日夜夜里,各族人民大爱同心,挑战极限,共同演绎了坚韧不拔、感恩奋进的时代新篇章,在世界屋脊树起了厚重的民族团结丰碑。
灾难面前各族人民生死相依
在玉树这片离天最近的地方,居住着藏族、汉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土族等十余个民族的群众,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兄弟之间永远有着深厚的感情。玉树地震发生后,各族干部群众不分民族、不分地域迅速展开自救和互救。大家相互搀扶,相互支撑,共同面对灾难。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各民族同胞并肩作战,用双手刨,用木棒挖,用铁棒撬,全力营救废墟下每一个生命,一幕幕感人的场面,至今令人难忘——
回族同胞来了。就在余震不断的灾后最初时期,湟中县大才回族乡的回族群众马宝祥组织了一支农民工救援队赶赴灾区。很短的时间里,越来越多的志愿者赶到了玉树灾区,玉树藏族自治州红十字会把来自各地的群众派到马宝祥小分队工作。这支救援队迅速扩大,最后联合成了一支由汉、回、蒙古、撒拉等各族群众组成的160人的“农民工救援队”;
羌族同胞来了。汶川地震重灾区茂县的6位羌族村民每人凑了3000元钱,租了一辆大货车,带着村民捐赠的帐篷、棉衣棉被和食物向玉树灾区驶来;
各民族的志愿者来了。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老兵志愿者”由4名回族、两名汉族和1名藏族共7人组成。到达灾区后,他们抬运伤员,运送物资,帮助灾民……在地震废墟前,在灾民安置点,在医疗救治中心,处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来自中国国际救援队和当地的各族群众,为了拯救一名被埋的13岁藏族小姑娘次乃拥青,大家一起喊起号子,合力打开救援空间,最终成功救出藏族小姑娘;
……
玉树地震中,各民族群众互相援助、生死相依,共同谱写了一曲团结奋斗的新篇章。
抗震救灾各族人民大爱同心
抗震救灾期间,在玉树灾区的角角落落,民族团结故事,就像三江源头上的涓涓溪流,奔流不息。这些感人的瞬间,被凝固成一张张图片,一个个画面,传递到更远的地方时,这种团结的力量,凝聚的人心,不仅感染着正在经受灾难的玉树人民,而且也在感染着五湖四海、天南地北的人们。
地震发生时,玉树县人民法院书记员扎西江才趴在床底下逃过一劫。被救出来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是立即穿上衣服跑到邻居家倒塌的房屋前,开始用双手挖。不久,他救出一名来自四川的汉族邻居。
“我的学生把我救出来时,我抱着他们痛哭。”劫后余生的玉树县第二民族中学汉族教师周生容,回忆获救经历时眼里仍闪着泪光。
面对灾难,各族人民万众一心,百折不挠,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人民子弟兵、各级干部、群众为抢救生命,奋勇拼搏,绝不言弃,共同托起了灾难中救援生命的希望。航空专机、铁路专列,千里绿色运输线上的滚滚铁流,构成了一幅幅流动着的、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民族团结的画卷。灾难使我们更加坚强,更加团结,更加勇敢,更加奋发有为。
这些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的画面了,它已经在那个瞬间,跃升为一种团结和信赖的巨大暖流。在整个抗震救灾的全过程里,各民族群众之间的大爱同心,一刻也没有停歇。
重建家园各族人民情同手足
2010年6月7日晚,家住玉树县结古镇扎曲河畔、1岁半的青梅多杰在河边玩耍时,不慎掉进了湍急的河水里。就在他的一只脚已经踏进死亡之门的时刻,有人伸出了援救之手,素不相识的农民工、村民、干部、医护人员投入到这场拯救生命的爱心接力之中……撼动人心的一幕在三江源头上演。
7月10日傍晚,两个七八岁的藏族小男孩在横渡巴曲河时,不慎落入水中,被激流冲倒,在湍急的河流中挣扎着,支援玉树灾后重建的中铁二局建筑公司员工王军奋不顾身地跳进奔腾的河里,在齐腰的河水里向前追赶了两百多米,终于把两名失足落水的藏族小朋友救上岸来。
7月27日,也就是震后第104天,地震中死里逃生的藏族小孩更却才仁找到了救命恩人——玉树藏族自治州公安局特警支队队员陈海峰和张广军,并将他们认做爸爸,亲情将三个不同民族的人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来自北京市怀柔区的祁春华,在挂职曲麻莱县副县长期间,一直和农牧民、建设者们同吃同住在一起,不仅学会了简单的藏语,还与当地各族群众打成了一片。
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历史和现实,早已把各民族牢牢地凝聚在一起。在玉树灾后重建期间,6大援建企业和来自全国的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为灾区人民建设新家园。
有句话说得好:“水珠投进海洋,生命就会无限;各民族团结起来,就能勇往直前。”“4·14”地震后,在玉树这片伤痕累累的大地上,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的大爱,汇聚成了一朵朵璀璨的民族团结之花!这花,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温暖而巨大的力量!(作者:龙腾飞)
团结之花绽放高原
生活在青海的各民族始终和睦相处,亲如一家,民族团结蔚然成风。我们看到,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在不断发展,“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已深入民心,坚持“两个共同”主题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追求。回首2010年,我省各族群众互帮互助的感人事迹不断涌现,演绎了一曲曲壮美的民族团结之歌。
谱写团结的精彩华章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心怀大爱,视各族同胞为兄弟姐妹,以各族兄弟姐妹的幸福为自己的幸福,以各族同胞共同发展为义不容辞的崇高使命———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花土沟镇镇长冯寿说,他的工作千头万绪,但所有的事情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竭尽全力为各民族群众服务。去年5月3日至7日,花土沟镇三个牧业村草场出现持续降雪天气,草场内气温偏低,积雪难以融化,道路不畅,牧民群众燃料紧缺。为了尽快解决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难题,冯寿积极组织人员、车辆,购买燃煤义务送至各村草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为老百姓着想,群众自然支持他。与他有过接触的老百姓都说,冯寿关心各族群众疾苦,是一位好公仆。
徐贤琴是省城解放路社区的工作人员,从事社区工作已经有12年了。在社区这个大家庭里,她致力于不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增强社区的民族团结。她在努力经营着一个温馨的家。
社区孤寡藏族老人卓巴,身患多种疾病,没有经济来源,生活困难。徐贤琴不仅坚持每天去看望老人,还发动社区居民一起关心和帮助老人。在她的影响下,逢年过节左邻右舍都会给老人送去生活必需品,冬季来临的时候,还会送去常用的药品。
一点一滴中,她与社区各族群众建立了互信的关系,大家有困难就会找社区帮忙,社区有需要,居民也会积极配合,徐贤琴以热情的服务赢得了各族群众的尊重、理解和支持。
冯寿和徐贤琴,只是我省无数为民族团结而不断努力奋斗的各族干部群众中的一分子。
团结一心促发展
有很多这样的集体,他们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他们的带领下,各族群众拧成一股绳,劲儿往一处使,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湟中县上五庄镇居住着汉族、回族、藏族、蒙古族等7个民族的群众。在上五庄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民族群众已经成为一家人。镇合尔盖村的汉族村民包元寿是“五保户”,老汉七十多岁了,平时有很多事自己做不了。看到这种情况,村民们都自发去帮助他,谁家做了好吃的,都不会忘了还有一位叫包元寿的老人。尤其是回族村民马安青给他的帮助最多。马安青家离老人住的地方不远,每当看到包元寿有困难,他都会伸手帮一把。
家和万事兴。近年来,上五庄镇借助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时机和水峡旅游业的自然优势,适时引导少数民族参与旅游业,商贸、餐饮……搞得有声有色。
海南藏族自治州是个多民族地区,州公安局民警以满腔热情服务各族群众。
同德县唐谷镇元庄村的几名村民借到海南州办事的机会,又给海南州公安局的民警们带来了酸奶等自家做的东西。盛情难却,民警们吃着乡亲们送来的东西,心里热乎乎的。唐谷镇元庄村是海南州公安局的联点扶贫村。多年来,他们从解决元庄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着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给当地的各族群众送物捐款。为了改善村民们的居住条件,海南州公安局组织元庄村7名村干部,到西藏拉萨考察牧民定居工程,使他们开阔了眼界。同时,公安局帮村民们争取到了不少惠民项目,怪不得,公安局民警们到元庄村,村民们就像见了亲人,争相拉到家里做客。
感人故事数不胜数
民族团结深入人心,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层出不穷。回首过去的岁月,本报报道的关于民族团结的典型事迹历历在目——
海北藏族自治州藏医院在给当地学校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的同时,赢得了老百姓的认可。哈勒景寄校的师生们对海北州藏医院充满着感激之情。那年冬天,藏医院及时给他们送来了3张讲桌和8台烤箱,解决了老师的讲桌和同学们过冬的取暖问题。
帮助哈勒景寄校,只是海北州藏医院帮扶当地的一件小事。几年前,他们专门设立了“济困门诊”和“济困病床”,将“济困门诊”就诊患者的减免内容和“济困病床”的对象、内容、项目等张贴在收费窗口显眼处。
去年1月12日晚11时左右,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杏儿藏族乡日扎村村民安索南家发生了一场火灾。无情的大火瞬间吞噬了安索南家的所有财产。就在安索南一家陷入绝望之际,杏儿乡各族干部群众和毗邻的化隆回族自治县工什加村民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为安索南建起了新家。
打开本报,民族团结的动人事迹让人目不暇接:为了一个落水的藏族小孩,加牙村汉族村民演绎了一场生死接力的感人故事;为了救车祸中受伤的乘客,阿什贡村各族村民冒雨大营救……
青海地大物博、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多民族聚居的高原省份。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地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团结一心,锐意进取,不断推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伟大事业,涌现出了许多模范个人和先进集体。去年9月30日,全省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西宁举行,许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受到表彰,开创了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作者:朱西全)
平安青海共建和谐
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让百姓尝到实实在在的甜头。我省把和谐建设当作建设新青海的重要内容,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促进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管理,增强创造活力,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2010年,是我们进入新世纪以来,最难忘的一年。也可以说,2010年,是我们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挑战最大、困难最多的一年,也是我们进入新世纪以来,万众一心、奋力前进的一年。
这一年,在全省各地的努力下,“平安青海建设”有序推进,取得显著成效,群众安居乐业,经济稳步增长,平安意识深入人心。
“大调解”培育平安之花
2009年4月,来自州县的老刘等几位农民工兄弟,在麻某工地干活。工程完工后麻某一直拖欠工人工资,无奈之下,这几位农民工兄弟求助于法律,他们将麻某告到了人民法院。法院立案庭收到诉状后,找到了麻某,批评了其拖欠工资的行为,并让麻某尽快结清拖欠的劳动报酬。
2009年年底,来自四川的谢福君作为八十多名工人的代表,到西宁市信访局反映情况,希望政府能帮助他们讨要老板欠下的工资。西宁市信访局的信访代理员李爱社经过多方协调,帮工人们要回了十多万元工资,让工人们安心回家过年。
谢福君等人经过调解能顺利拿到工资,这只是我省平安建设的一个缩影。2010年,我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暨平安建设工作坚持把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强化源头预防,及时发现,有效化解了一大批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
2010年5月25日,依托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召开的构建三联调动“大调解”工作机制现场会,全面推进治安案件、交通运输、交通事故、医患纠纷、劳动争议等领域的专业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发展壮大人民调解员队伍,提高了运用多种手段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浇灌平安之花
“自从省上开展‘攻两盗、打两抢、防两骗’专项行动以来,晚上经常有巡警在马路上执勤,老百姓越来越有安全感了。”家住西宁市滨河东路的赵女士说。
2010年,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我省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专项行动,通过开展打击“两抢一盗”犯罪专项行动,在城区重点打击街头“两抢”、入室盗窃等犯罪活动,农村重点打击拦路抢劫、破坏电力通信设施等犯罪活动,集中整治了一批影响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扭转了一些地方治安问题反弹的局面。
与此同时,为严厉打击涉校、涉园违法犯罪活动,确保学校、幼儿园的安全稳定,全省各级共投入一千四百余万元,用于安装视频监控探头4387个,各类学校共聘请专、兼职保安1346人,配备防护器具九百余套(件),提高了防范能力,有效维护了校园环境的安全稳定,实现了对动态环境下社会治安的有效控制。
这一年,全省共排查并整治重点地区442个,排查整治工作中破获各类刑事案件、治安案件1526起,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1959名。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社会治安状况的持续好转,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提升。据统计,2010年我省群众对社会治安的安全感程度达92.97%,较上年提高了2.38个百分点。
大美青海开遍平安之花
“校园配备了摄像头,还有保安值守,作为家长我们很放心。”乐都县一位小学生家长南先生这样说。2010年,乐都县投入五十余万元,为13所学校设立门卫和保安室,并且购置一批安全防护器材,提高了防暴和自我防范能力;为36所学校安装105个红外摄像头,加大了校园监控力度;为5所学校安装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安全警示内容,让安全时刻铭记于学生心中。
2010年11月30日,海东地区护路办制作了“铁路连着你我他,人人都要爱护它”书包2000个、“铁路连着你我他,安全畅通靠大家”笔袋2500个和4万份挂历,分别发放给铁路沿线四县的中小学师生和群众,把《珍惜生命,爱路护路》的知识送进校园。
经省教育厅综治考评验收,2010年,我省教育、综治、公安等部门密切协作,校内外联动,使得全省校园综合治理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截至去年年底,全省已有2859所学校成功创建“平安校园”。2010年5月,省教育厅成立了10个学校安全维稳工作督察领导小组,对全省学校安全工作进行督察。这期间,公安部门加大了学校、幼儿园及周边的治安巡逻力度,特别是学生上学、放学和幼儿到(离)园等重点时段和周边治安情况复杂的重点部位,增加警力巡逻。在治安情况复杂、问题较多的学校、幼儿园,设立专门的警务室或治安岗亭,及时处置发生的各种治安问题。
同时,法制部门加强了学校和幼儿园内部安全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通报情况、督促整改,并帮助解决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实际困难。截至去年年底,全省中小学(包括中职学校)在创建“平安校园”活动中已有2850所学校和9所高校被命名为“平安校园”,创建率达94%以上。
过去的一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综治部门的组织协调、成员单位的齐心协力、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下,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有理由相信,新的一年,平安青海建设将会从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全面推进,高原大地上响彻和谐优美的黄钟大吕!(作者:田能甲)
艺术奇葩光彩夺目
千万年薪火相传,千万年生生不息。在青海这片土地上,从来不缺少灿烂的文化。这片高大陆独特的自然、人文、历史形成了一道别致而大气的文化风景,它把557万青海各族儿女紧紧连在一起,一起努力为这道风景增光添彩……
文化繁荣见证民族团结
这一趟,马德功不虚此行。从沙特阿拉伯到叙利亚,种种收获让这位正值壮年的撒拉族汉子喜出望外。他们公司的黄河奇石在国外能够这样受欢迎,是他没有想到的。
“我们扩建了3000平方米的厂房,再大的订单都不怕了。”马德功说。
同样是地处河湟谷地,化隆回族自治县、贵德县等地的各族群众从黄河河道中采集观赏石,10年创收相当可观。贵德县河西镇格尔加村的喇海青利用下海经商所得积蓄,投资上百万元,建起了黄河奇石苑,每年的门票都能收入不少。
互助县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土族人民心灵手巧,酿酒、刺绣的手艺令人叫绝。2005年,土族盘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在十年前,互助土族自治县的李发秀出席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参加“中国传统工艺技术女能手操作表演”活动时,李发秀带去的土族盘绣作品让世界各地的观众啧啧称奇。那一刻,“深闺”中的土族盘绣有了走向世界舞台的机会。
互助县社会发展局的一份资料显示,目前,制作盘绣的土族妇女已达两万余人,仅互助县东沟乡就有三千余人,各种盘绣作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盘绣已经成为当地土族群众致富的主要产业。
虽然地处高原,但有三江水的滋养,青海绝不缺乏灿烂的文化。要让民族文化发扬,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技艺,稳定、发展的社会环境是坚实的基矗打造精品文化、特色文化、品牌文化、魅力文化,通过不断增强优秀民族文化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为我省民族团结、社会经济发展奠定深厚的文化根基,求团结、思和谐、谋发展,是时代之主题,是人心之所向。可以说,民族文化的繁荣从另一个角度见证了我省各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发展的现状。
民族文化舞出和谐之美
在省城西宁,在各个县城的广场上,每天早晚你都能看见各族群众聚集在一起跳起欢快的锅庄。伴随着激扬的乐曲,跳舞的人们挥舞长袖,藏靴上的铃声震荡,人们的表情是那样阳光、疏朗。
家住西宁市胜利路的撒拉族青年韩守祥每天晚饭后只要有时间,都会来新宁广场跳锅庄。一年多来,他深深陶醉于这种欢快的舞蹈中。其实,被感染的不只是韩守祥一人。退休在家的老人、年轻的学生,甚至来西宁旅游的游客也被舞蹈的欢快所感染,加入其中,和大家一起纵情歌舞。
兰州大学教授程金城看到这酣畅淋漓的锅庄后感慨地说:“每个人举手投足间所展现出来的表情,都显得那么自然和率真,在这里没有伪饰,这种发自内心的快乐,这也许就是大众文化的本真。”
从草原到都市,从广场到校园,锅庄这种民族舞蹈,在青海成为了普及率很高的大众舞蹈。打破民族界限,在手拉手的舞蹈中,心与心的距离更近了,在缓慢流动的转圈舞蹈中,人们获得了尊重和友谊,文化的凝聚力在手拉手的锅庄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文化在维系民族情感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视。
你看,六幕音画史诗《秘境青海》、大型花儿歌舞剧《雪白的鸽子》、大型音乐舞蹈诗《天域·天堂》先后上演并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些都充分展现了青海深厚的文化底蕴,各民族原生态歌舞风情和民间民俗文化交相辉映,这些都深深熔铸在各民族兄弟姐妹的血脉中,成了高原儿女建设新青海的力量源泉。
各族同胞闯出特色文化产业之路
青海藏羊地毯集团有限公司的“藏羊”牌藏毯以精美的图案、优良的品质、完善的服务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称赞,产品远销欧、美、日等34个国家及地区。同时,青海、天津、上海三个内贸公司的营销网络已覆盖国内所有省份和大中城市。“让我省民族文化产品走出省门,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这是我省高附加值民族文化产品市场推广的成功做法。”企业负责人高兴地说。
青海三江雪食品饮料有限公司董事长穆华锋告诉记者,青海的产品有特色,特色体现在它的文化内涵上。公司依托青海独特饮食文化,研发出的青海特色茶饮———袋泡“熬茶”,成为消费者的“宠儿”。“没有这样的文化,哪有这样的产品?”穆华锋说,青海特色文化产品和产业的道路,是各族同胞一起闯出来的。
除了大企业,在齐心协力发展青海民族文化产业的天地中,各族群众在各自的生活和工作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农忙时大家辛勤务农、狠抓生产,农闲时则靠绣花针、剪纸剪和农民画笔增加家庭收入。韩阿依莎没有想到的是,那些只能做出来挂在家里或者送给亲戚的小孩的刺绣,还能卖钱。让她自豪的是,现在,她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成为循化县圣驼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的一名手工刺绣产品供应商。“我们的产品卖得特别好,销售额达到了270多万元。”公司总经理韩他海日说,公司所有的产品都是周边农村的农户供应的,能长期固定交工的农户有一百七十多户。通过互相学习,除了撒拉族农户外,汉族和藏族居民也会把他们的作品交到公司里。正是大家的努力,让公司加农户的形式成为我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最为成熟的一种模式。
在五百多万高原儿女的心中,团结、和谐如同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贵。正如世居青海的藏族群众中流传的谚语:“百根柳条能扎笤帚,五个指头能握拳头”,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青海的开发建设和繁荣进步永远都离不开民族团结,唯有团结,才能和谐稳定,才能实现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奋斗目标。
今天(12/13日星期五) | 明天(12/14日星期六) | 后天(12/15日星期日) | 第四天(12/16日星期一) | 第五天(12/17日星期二) |
低温-22℃~高温-6℃ | 低温-25℃~高温-5℃ | 低温-23℃~高温-8℃ | 低温-22℃~高温0℃ | 低温-21℃~高温-2℃ |
晴 <3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海北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