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青海省格尔木市至唐古拉山镇:鸿雁天路传真情
2012-10-09 来源:中国经济网
——青海省格尔木市至唐古拉山镇邮路跟班纪实
题记:在青海,有这样一条邮路:它全程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往返近1000公里。高原缺氧,人烟稀少,气候变化莫测——虽然这一路充满艰险,但是并不能阻挡邮政人为青藏公路沿线军民提供普遍服务的脚步。邮路的开通极大地方便了当地群众,特别是兵站、武警和后勤部队。他们称这条邮路为——鸿雁天路
记者在到达格尔木之前,看过青海省邮政公司拍摄的《鸿雁天路》宣传片,片中的主人公叫葛军,是格尔木市邮政局的一名投递员。他驾驶牌号为“青H85397”的邮车每周一出发,往返于格尔木和唐古拉山之间。
片中的葛军头戴棉帽,一身冬衣,在狂风中双手提着两捆报纸,被风吹得一步三晃,但他依然身子前倾,顶风前行,坚持将报纸送进兵站。记者都被葛军高大的身影感动了。
7月1日,在格尔木机场见到葛军,他显得比视频上疲惫一些,脸被晒得黝黑,只有36岁的他却一头白发。
“我这两天上火了,嗓子发炎。”这是记者在和葛军相互介绍后,他说的第一句话。
“咦,葛军你的门牙怎么掉了一颗,前两天不是还好好的吗?”“哦,是我自己拔掉的,我一上火牙就松动,昨天我干脆用手把它拔了。”葛军一边帮助记者装行李,一边和同事聊天。记者听着不禁担心,他这样的身体明天还能跑邮路吗?
在平原简单的事,在高原上变得困难甚至危险
7月2日6点30分,天蒙蒙亮,记者和葛军一起出发了。当天,葛军的精神状态比前一天要好很多,原来他理了发,一头白发不见了。葛军把邮车擦得很亮,“共产党员示范岗”的牌子竖在车窗前。
“古人对昆仑山有很多神话传说,主要宣扬的是道教文化。现代人对昆仑山依然充满崇敬。1956年4月,陈毅曾在途经这里去西藏时留下了‘我车日行三百里,七天驰骋不曾停。昆仑魄力何伟大,不以丘壑博盛名’的诗作《昆仑山颂》。”葛军一边开车一边像导游一样介绍着。
“磨砂玻璃不用买,跑趟鸿雁天路便得来1葛军说,这可不是青藏高原上的谚语,而是邮局的同事们对他善意的调侃。原来,格尔木至纳赤台将近100公里的路程,一年中有大半年都是沙尘暴天气,每次沙尘伴随狂风呼啸而来,重重地打在车前的挡风玻璃上,这样,磨砂玻璃就形成了。还好,今天难得老天眷顾,葛军和记者没有遇到沙尘暴。但是到了纳赤台到西大滩一段,葛军给记者指了指路边,讲了一件事。
那是2010年8月的一天,遇到修路,邮车只能走河滩。开始还好,后来突然暴雨倾盆,雨水和冰山融化的雪水裹着巨石和泥沙冲向了河滩,河水暴涨。葛军的后路已被切断,他只能加大油门,希望尽快冲出险境。然而水越来越深,邮车陷进了水中,情急之中他只有一个念头——保护邮件!他从车厢中拿出一条防水编织袋将5袋邮件全装了进去,然后下车,锹挖手扒,钻进车底垫石头。齐膝深的洪水夹杂着石块打得他的腿生疼,浑然不觉腿部被石头划伤,鞋掉了,袜子也不见了,满身满脸的泥水,因缺氧他大口喘着粗气,满脸通红,但邮车仍然不能脱困。
后来,在过路货车司机的帮助下,邮车被拖离了河滩。葛军发现车的前轮胎已被利石刺破,筋疲力尽的他只好拿出自带的大饼,就着咸菜补充些能量,之后换胎,继续出发。体力严重下降,后来的100公里路,他几乎是一边呕吐一边开车,用了6个多小时才到唐古拉山镇,累得几乎拉不开车门了。
战士杜毛清说:“是邮局缩短了我们与外界的距离……”
8点,邮车到达第一个投递点——某部队油库。当天,葛军车里的邮件有一半是寄到这里的,其中,食品占了大多数。得知是记者来访,油库的通讯员文剑介绍说:“这些食品大多是工作人员的家人寄来的。这两年,多亏了葛大哥,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了外界。”
9点,载着《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军法》等报刊的邮车到了纳赤台兵站。知道是本报记者采访葛军,兵站炊事班班长冀云生放下厨房里的工作,走过来热情地问记者吃没吃早饭,能感觉到他对邮政有着特殊的感情。
冀云生说:“这条邮路的开通对我们这些当兵的来说意义非凡。我印象最深的是,今年春节,我的战友尹华回家探亲后不久,他爱人就寄信来说他要做爸爸了,他当时甭提有多高兴了,就连我们这些战友也都替他高兴呢,这就是我们炊事班的大喜事啊1“以前,从我老家贵州六盘水到这里平信得走半个月,现在葛大哥每周一都按时来,让我更快知晓爱人的身体状况,这让我心里踏实了好多。”在兵站的一间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尹华,他由衷的欣慰与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说:“一到星期一,有时我们还没起床就听到了汽车喇叭声,知道准是葛大哥来了。”
离开兵站,继续前行。看着身穿绿色标志服,手扶方向盘,正在平静驾驶邮车的葛军,记者有些不解:作为邮政人的他,战士们为什么视他为战友?
“由于是自办邮路,所以,当时在为开办这条邮路选人时,我们就考虑到了沿线用户的特殊性。比如说,兵站、武警、后勤部队等,军人的纪律性很强。为了更好地向部队官兵提供用邮服务,我们最终决定选择当过兵的邮政员工来跑这条邮路,并且一定得是党员。”同行的格尔木市邮政局副局长习惠明看出了记者的心思,解释道。
葛军一家四代都是邮政人,葛军是家里最大的孩子。1994年,高中毕业后去陕西当了兵。退役后,他按照父母的意愿,在青海省邮电职工培训中心学习了3年,之后就被分配到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邮政局当营业员,2006年被调到格尔木局。
后来一到兵站,葛军接完邮件就跟回到家一样,被战士们簇拥着聊天。山东籍战士杜毛清也急切地表达着对邮政的感情,他说:“有一次,我有个包裹急着要寄回家,正好葛大哥送邮件来了,我就问他能否给我代寄这个包裹,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生活中,葛大哥是我们系统之外唯一雷打不动、每周必来的‘流动邮局’,是邮局缩短了我们与外界的距离。”
藏族姑娘巴珠说:“我是第一次收到邮件,太感谢你们啦1
12点40分,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保护站,由于高原反应强烈,记者只得做了一个多小时的调整,顺便采访了索南达杰保护站的工作人员孟克?格拉。
这个豪爽的蒙古族汉子动情地告诉记者:“我们这里没有网络,我平时喜欢看《读者》和《青海日报》,葛师傅每周一都会把报刊送到这里。有件事令我至今难忘:去年冬天的一天,雪下得非常大,公路上一辆车也没有。我家里人生病了,需要带点藏药回去,我想天气这么糟糕,邮车肯定不来了。可就在这时,葛师傅顶风冒雪地来了,这件事情让我太意外、太感动了!葛师傅还经常帮助我们从格尔木带一些蔬菜、水果上来,他从来不求回报。”谈及这些事,这个蒙古族汉子的眼圈红了。
17点,在一片片厚重乌云的笼罩下,邮车驶往唐古拉山镇。一路上,老天总是阴晴不定,一如记者不适的身体。一会儿铺天盖地的滂沱大雨,一会儿噼里啪啦下起冰雹,一会儿又是艳阳高照。葛军说,这里冻土地质条件复杂,路况相当不稳定,遇上冰冻层融化路面翻浆,或是泥坑,或是沼泽,行车会变得极其困难。大雨中,邮车一会儿从路基的左侧驶下便道,一会儿又从右侧驶下便道,路边修路的藏民不时地向葛军招手,葛军也向他们友好地挥手,而记者只能紧握车顶的扶手,在车身大幅度的晃动中强忍头痛,坚持着!
19点,唐古拉山镇拉智村大雨如注,村委会主任扎多一家意外地迎来了一批客人——葛军和记者一行。扎多23岁的女儿巴珠像个小孩似的激动地说:“这是我们家第一次收到邮件,你们辛苦了,太感谢你们啦1这个连名字都不会写的藏族姑娘热情、健谈、大方。当记者问这是谁寄给他们家的邮件时,她肯定地说:“这是曾在我们家住过的一个广东记者寄来的照片。”记者让她打开邮件看个究竟,果然是从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绿蓉居寄来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的照片。收完邮件,这个善良的藏族姑娘挽住记者的胳膊开心地合影留念,并一再挽留大家吃晚饭。她还像收藏宝贝似地留下了葛军的电话,说有需要时好请他带一些生活用品上来。
环保卫士杨欣说:“邮递员风雪中八百里送月饼……”
21点,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路上的车越来越少。不仅车少,常常行驶几十公里都见不到一个人。到达唐古拉山镇沱沱河时,葛军嘴唇和脸都已经发紫,开车时踩离合、换挡、加油的节奏明显比出发时慢了很多。为了提神,他手中的烟是一根接一根。而记者则裹紧了大衣,蜷缩在车座上!
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发起人杨欣是当天最后一位邮件签收者。谈及邮路,他可真是“门儿清”。他说:“葛军其实就是个‘特殊的志愿者’。”此话从何讲起呢?
原来,自从发生索南达杰因保护藏羚羊牺牲的事件后,虽然葛军当时在部队当兵,但是十分想加入这个组织。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谁知,机缘巧合,葛军后来跑上了这条邮路。杨欣清晰地记得,去年中秋节前夕,有志愿者问他:“杨老师,我们能吃到月饼吗?”“我把这个想吃月饼的信息通过短信发给了各地的志愿者,有深圳志愿者积极响应,表示马上邮寄月饼给我们。去年中秋节刚好是星期一,那天下着暴风雪,大家都以为吃不上月饼了,结果葛军却按时来了。当时,我就给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发了一条短信——‘邮递员风雪中八百里送月饼’。”健谈的杨欣愉快地回忆着,听得葛军在一旁默默微笑。
当记者问杨欣对邮政有何建议或意见时,他说:“保护站的志愿者基本是15天轮换一次,加之观光的‘驴友’越来越多,大家十分渴望买到当地风光的明信片并加盖日戳。长江源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邮政企业已经在这里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如若在长江源头有自己的一块‘阵地’就更好了。”
题记:在青海,有这样一条邮路:它全程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往返近1000公里。高原缺氧,人烟稀少,气候变化莫测——虽然这一路充满艰险,但是并不能阻挡邮政人为青藏公路沿线军民提供普遍服务的脚步。邮路的开通极大地方便了当地群众,特别是兵站、武警和后勤部队。他们称这条邮路为——鸿雁天路
记者在到达格尔木之前,看过青海省邮政公司拍摄的《鸿雁天路》宣传片,片中的主人公叫葛军,是格尔木市邮政局的一名投递员。他驾驶牌号为“青H85397”的邮车每周一出发,往返于格尔木和唐古拉山之间。
片中的葛军头戴棉帽,一身冬衣,在狂风中双手提着两捆报纸,被风吹得一步三晃,但他依然身子前倾,顶风前行,坚持将报纸送进兵站。记者都被葛军高大的身影感动了。
7月1日,在格尔木机场见到葛军,他显得比视频上疲惫一些,脸被晒得黝黑,只有36岁的他却一头白发。
“我这两天上火了,嗓子发炎。”这是记者在和葛军相互介绍后,他说的第一句话。
“咦,葛军你的门牙怎么掉了一颗,前两天不是还好好的吗?”“哦,是我自己拔掉的,我一上火牙就松动,昨天我干脆用手把它拔了。”葛军一边帮助记者装行李,一边和同事聊天。记者听着不禁担心,他这样的身体明天还能跑邮路吗?
在平原简单的事,在高原上变得困难甚至危险
7月2日6点30分,天蒙蒙亮,记者和葛军一起出发了。当天,葛军的精神状态比前一天要好很多,原来他理了发,一头白发不见了。葛军把邮车擦得很亮,“共产党员示范岗”的牌子竖在车窗前。
“古人对昆仑山有很多神话传说,主要宣扬的是道教文化。现代人对昆仑山依然充满崇敬。1956年4月,陈毅曾在途经这里去西藏时留下了‘我车日行三百里,七天驰骋不曾停。昆仑魄力何伟大,不以丘壑博盛名’的诗作《昆仑山颂》。”葛军一边开车一边像导游一样介绍着。
“磨砂玻璃不用买,跑趟鸿雁天路便得来1葛军说,这可不是青藏高原上的谚语,而是邮局的同事们对他善意的调侃。原来,格尔木至纳赤台将近100公里的路程,一年中有大半年都是沙尘暴天气,每次沙尘伴随狂风呼啸而来,重重地打在车前的挡风玻璃上,这样,磨砂玻璃就形成了。还好,今天难得老天眷顾,葛军和记者没有遇到沙尘暴。但是到了纳赤台到西大滩一段,葛军给记者指了指路边,讲了一件事。
那是2010年8月的一天,遇到修路,邮车只能走河滩。开始还好,后来突然暴雨倾盆,雨水和冰山融化的雪水裹着巨石和泥沙冲向了河滩,河水暴涨。葛军的后路已被切断,他只能加大油门,希望尽快冲出险境。然而水越来越深,邮车陷进了水中,情急之中他只有一个念头——保护邮件!他从车厢中拿出一条防水编织袋将5袋邮件全装了进去,然后下车,锹挖手扒,钻进车底垫石头。齐膝深的洪水夹杂着石块打得他的腿生疼,浑然不觉腿部被石头划伤,鞋掉了,袜子也不见了,满身满脸的泥水,因缺氧他大口喘着粗气,满脸通红,但邮车仍然不能脱困。
后来,在过路货车司机的帮助下,邮车被拖离了河滩。葛军发现车的前轮胎已被利石刺破,筋疲力尽的他只好拿出自带的大饼,就着咸菜补充些能量,之后换胎,继续出发。体力严重下降,后来的100公里路,他几乎是一边呕吐一边开车,用了6个多小时才到唐古拉山镇,累得几乎拉不开车门了。
战士杜毛清说:“是邮局缩短了我们与外界的距离……”
8点,邮车到达第一个投递点——某部队油库。当天,葛军车里的邮件有一半是寄到这里的,其中,食品占了大多数。得知是记者来访,油库的通讯员文剑介绍说:“这些食品大多是工作人员的家人寄来的。这两年,多亏了葛大哥,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了外界。”
9点,载着《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军法》等报刊的邮车到了纳赤台兵站。知道是本报记者采访葛军,兵站炊事班班长冀云生放下厨房里的工作,走过来热情地问记者吃没吃早饭,能感觉到他对邮政有着特殊的感情。
冀云生说:“这条邮路的开通对我们这些当兵的来说意义非凡。我印象最深的是,今年春节,我的战友尹华回家探亲后不久,他爱人就寄信来说他要做爸爸了,他当时甭提有多高兴了,就连我们这些战友也都替他高兴呢,这就是我们炊事班的大喜事啊1“以前,从我老家贵州六盘水到这里平信得走半个月,现在葛大哥每周一都按时来,让我更快知晓爱人的身体状况,这让我心里踏实了好多。”在兵站的一间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尹华,他由衷的欣慰与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说:“一到星期一,有时我们还没起床就听到了汽车喇叭声,知道准是葛大哥来了。”
离开兵站,继续前行。看着身穿绿色标志服,手扶方向盘,正在平静驾驶邮车的葛军,记者有些不解:作为邮政人的他,战士们为什么视他为战友?
“由于是自办邮路,所以,当时在为开办这条邮路选人时,我们就考虑到了沿线用户的特殊性。比如说,兵站、武警、后勤部队等,军人的纪律性很强。为了更好地向部队官兵提供用邮服务,我们最终决定选择当过兵的邮政员工来跑这条邮路,并且一定得是党员。”同行的格尔木市邮政局副局长习惠明看出了记者的心思,解释道。
葛军一家四代都是邮政人,葛军是家里最大的孩子。1994年,高中毕业后去陕西当了兵。退役后,他按照父母的意愿,在青海省邮电职工培训中心学习了3年,之后就被分配到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邮政局当营业员,2006年被调到格尔木局。
后来一到兵站,葛军接完邮件就跟回到家一样,被战士们簇拥着聊天。山东籍战士杜毛清也急切地表达着对邮政的感情,他说:“有一次,我有个包裹急着要寄回家,正好葛大哥送邮件来了,我就问他能否给我代寄这个包裹,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生活中,葛大哥是我们系统之外唯一雷打不动、每周必来的‘流动邮局’,是邮局缩短了我们与外界的距离。”
藏族姑娘巴珠说:“我是第一次收到邮件,太感谢你们啦1
12点40分,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保护站,由于高原反应强烈,记者只得做了一个多小时的调整,顺便采访了索南达杰保护站的工作人员孟克?格拉。
这个豪爽的蒙古族汉子动情地告诉记者:“我们这里没有网络,我平时喜欢看《读者》和《青海日报》,葛师傅每周一都会把报刊送到这里。有件事令我至今难忘:去年冬天的一天,雪下得非常大,公路上一辆车也没有。我家里人生病了,需要带点藏药回去,我想天气这么糟糕,邮车肯定不来了。可就在这时,葛师傅顶风冒雪地来了,这件事情让我太意外、太感动了!葛师傅还经常帮助我们从格尔木带一些蔬菜、水果上来,他从来不求回报。”谈及这些事,这个蒙古族汉子的眼圈红了。
17点,在一片片厚重乌云的笼罩下,邮车驶往唐古拉山镇。一路上,老天总是阴晴不定,一如记者不适的身体。一会儿铺天盖地的滂沱大雨,一会儿噼里啪啦下起冰雹,一会儿又是艳阳高照。葛军说,这里冻土地质条件复杂,路况相当不稳定,遇上冰冻层融化路面翻浆,或是泥坑,或是沼泽,行车会变得极其困难。大雨中,邮车一会儿从路基的左侧驶下便道,一会儿又从右侧驶下便道,路边修路的藏民不时地向葛军招手,葛军也向他们友好地挥手,而记者只能紧握车顶的扶手,在车身大幅度的晃动中强忍头痛,坚持着!
19点,唐古拉山镇拉智村大雨如注,村委会主任扎多一家意外地迎来了一批客人——葛军和记者一行。扎多23岁的女儿巴珠像个小孩似的激动地说:“这是我们家第一次收到邮件,你们辛苦了,太感谢你们啦1这个连名字都不会写的藏族姑娘热情、健谈、大方。当记者问这是谁寄给他们家的邮件时,她肯定地说:“这是曾在我们家住过的一个广东记者寄来的照片。”记者让她打开邮件看个究竟,果然是从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绿蓉居寄来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的照片。收完邮件,这个善良的藏族姑娘挽住记者的胳膊开心地合影留念,并一再挽留大家吃晚饭。她还像收藏宝贝似地留下了葛军的电话,说有需要时好请他带一些生活用品上来。
环保卫士杨欣说:“邮递员风雪中八百里送月饼……”
21点,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路上的车越来越少。不仅车少,常常行驶几十公里都见不到一个人。到达唐古拉山镇沱沱河时,葛军嘴唇和脸都已经发紫,开车时踩离合、换挡、加油的节奏明显比出发时慢了很多。为了提神,他手中的烟是一根接一根。而记者则裹紧了大衣,蜷缩在车座上!
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发起人杨欣是当天最后一位邮件签收者。谈及邮路,他可真是“门儿清”。他说:“葛军其实就是个‘特殊的志愿者’。”此话从何讲起呢?
原来,自从发生索南达杰因保护藏羚羊牺牲的事件后,虽然葛军当时在部队当兵,但是十分想加入这个组织。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谁知,机缘巧合,葛军后来跑上了这条邮路。杨欣清晰地记得,去年中秋节前夕,有志愿者问他:“杨老师,我们能吃到月饼吗?”“我把这个想吃月饼的信息通过短信发给了各地的志愿者,有深圳志愿者积极响应,表示马上邮寄月饼给我们。去年中秋节刚好是星期一,那天下着暴风雪,大家都以为吃不上月饼了,结果葛军却按时来了。当时,我就给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发了一条短信——‘邮递员风雪中八百里送月饼’。”健谈的杨欣愉快地回忆着,听得葛军在一旁默默微笑。
当记者问杨欣对邮政有何建议或意见时,他说:“保护站的志愿者基本是15天轮换一次,加之观光的‘驴友’越来越多,大家十分渴望买到当地风光的明信片并加盖日戳。长江源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邮政企业已经在这里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如若在长江源头有自己的一块‘阵地’就更好了。”
今天(12/13日星期五) | 明天(12/14日星期六) | 后天(12/15日星期日) | 第四天(12/16日星期一) | 第五天(12/17日星期二) |
低温-22℃~高温-6℃ | 低温-25℃~高温-5℃ | 低温-23℃~高温-8℃ | 低温-22℃~高温0℃ | 低温-21℃~高温-2℃ |
晴 <3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海北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