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手机服务更方便
游客保障
网站导航
天气预报 > 贵阳天气 > 贵阳天气新闻
新闻内容

[视频]走访台湾援建贵州新苗寨

2011-07-01 来源:中国网络电视台

      中国网络电视台(海峡两岸):主持人:欢迎继续关注《海峡两岸》。高兰村是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的一个偏远山村,全村1300多名村民全部都是苗族乡亲,今年年初,一个由台湾慈济基金会援建的新苗寨,在这里正式启用。台湾同胞为什么要在这里援建新苗寨?村民们搬入新家以后的生活又是怎样的?日前,《海峡两岸》栏目记者深入当地进行了采访。

      解说:记者一行乘车从贵州省会贵阳市出发,向地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最南端的罗甸县驶去,因为沿途很多路段都是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从贵阳到罗甸县平岩乡的高兰慈济新村,210公里的路程,用去了5个多小时。

      高兰慈济新村是台湾慈济基金会为当地的苗族乡亲捐资兴建的移民新村,建在一处地势比较平坦的山坳里,来到这里,记者看到,一栋栋整齐的两层楼房,红砖灰瓦的建筑风格,看上去和周围群山环绕的环境非常协调,平岩乡干部米正先告诉记者,高兰慈济新村建有42栋楼房,每一栋都是对称设计,可以居住两户人家。

      平岩乡干部米正先:每一栋都是一样,这个房子是180平方米,住了两户,每户90平方米,下面两个卧室,楼上有两个主卧室。

      记者:一栋造价是多少?

      米正先:一栋造价12万到13万。

      记者:这个钱怎么出?

      男:这个钱也就是台湾资助一半,政府资助一半,场地是老百姓平整出来的。

      解说:米正先告诉记者,高兰村一共有100多户人家,搬入新居的84户,都是经济条件比较差的村民。在米正先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村民陆光琴家。陆光琴正坐在门口刺绣。

      记者:你这是绣的什么?

      村民陆光琴:我绣的是衣服,绣这个花,绣衣服。

      记者:你们苗族的服装。

      村民陆光琴:苗族的服装,绣这个,是我们苗族的风俗。

      这个服装是一针一线慢慢绣的,绣三年才能绣一套,这里是一块,前面一块,后面一块,还有下面衣角这里是一块,很难绣的。

      记者:你头上戴的这个?

      村民陆光琴:我头上戴的是帕子,假头发跟我的头发一起挽起来。

      记者:也属于苗族特有?

      村民陆光琴:苗族的风俗。

      解说:在陆光琴带领下,记者参观了她的家。

      记者:这是你女儿。

      村民陆光琴:对,这是我女儿。

      记者:几岁了?

      村民陆光琴:四岁了。

      记者:一进门开了个小卖部。

      村民陆光琴:小卖部。

      前面这一间是小卖部,后面这一间就是煮点饭。那边是小卧室。

      记者:这是一层。

      解说:二楼的格局略有不同,有两个房间和一个阳台。在二楼,记者看到,屋子里不仅有台湾慈济基金会捐助的木床,还有台湾慈济基金会送来的一袋大米。

      村民陆光琴:是台湾送来的扶贫物资。

      记者:是什么时候送来的?

      村民陆光琴:年底送来的,腊月。

      记者:送了多少?

      村民陆光琴:一家有60斤吧。

      记者:每年都送吗?

      村民陆光琴:每年都送。

      解说:陆光琴告诉记者,台湾慈济基金会援建新苗寨,为村民们想得很周到,像二楼这个大阳台,就有两个功能——收获时节可以晾晒谷物,平时还可以用来储水。这里地处亚热带,虽然降雨量超过1000毫米,但是因为海拔高,山高谷深,储水、用水都不方便。有了这个大阳台,吃水问题就不愁了。

      在记者眼里,台湾援建的新苗寨,如同一幅崭新的新农村图画,那么,村民们原来的居住条件怎么样?在当地台办工作人员带领下,记者前往村民搬迁之前的老房子进行采访。记者看到,这里以茅草房和木板房为主。

      村民李通才:这个房子住了四十年,我老爸住,我出生就在这里,我都三十多岁了。

      记者:原来几口人住?

      丈夫:原来我们是六口人,我一个姐姐,还有两个弟弟,还有老爸老妈,六口人。

      罗甸县台办主任韦应章介绍,在贵州,有这样两句谚语——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说的是贵州阴雨天气多;地无三尺平,则形象地描绘了贵州的地形特点。 罗甸县也不例外,该县处于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的过渡地带,全县丘陵和盆地不足15%,海拔上千米的山地超过85%,就整体情况而言,生活在丘陵和盆地的群众生活比较富裕,而生活在山地的群众当中,贫困人口比较多。

      罗甸县台办主任韦应章:对面山就是广西了,广西天峨县三堡乡,从这里下去,就是三十分钟的路吧。

      记者:翻过那座山。

      罗甸县台办主任韦应章:下面有条河,过河就是广西,现在我们看不到河。

      记者:我看这里自然条件并不是特别理想,石头很多。

      罗甸县台办主任韦应章:石头很多,就是石山,全部是石山,所以种庄稼比较困难。

      记者:所以老百姓生活还是比较艰苦。

      罗甸县台办主任韦应章:对呀

      解说:韦应章介绍,像高兰村这样的贫困村,生产条件非常艰苦,每户只有半亩适宜耕种的土地,其它的都是这种石头山上开垦出来的土地,村民再勤劳,也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台湾慈济基金会为高兰村援建新苗寨,使村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而记者在高兰慈济新村采访期间,所到之处,也感受到了村民们对台湾同胞的感激之情。

      谈到自己的新家,今年60岁的村民李国民和老伴都表示,做梦也没想到能住上这样好的房子。

      村民李国民:我们身体也不那么好。身体不好,只能够种地糊口,领导政府,慈济关心我们平岩最好,十多年了,平岩改变得很好,万万没想到这个地方有这样好的房子。

      解说:村民李国民还告诉记者,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在广东打工,老二是村里的第三个大学生,现在在重庆上大学。

      记者:这里哪个是你儿子

      村民李国民:这个

      记者:和同学一块儿照的

      解说:台湾慈济基金会不仅为他们援建了新房子,过去还曾经捐助二儿子上中学。

      解说:罗甸县副县长刘明辉介绍,罗甸县是一个山高坡陡,人多田少,石漠化严重的贫困县,当地一直在采取措施引导群众脱贫致富,比如,在河谷丘陵地带发展蔬菜、水果生产,如今,罗甸县已经成为贵州省重要的蔬菜基地以及火龙果之乡。与此同时,罗甸县也得到大陆各地,特别是对口援建的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的大力支援。

      而台湾慈济基金会对于罗甸县贫困山区的捐助,从2000年就开始了,援建移民新村,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刘明辉介绍,11年来,台湾慈济基金会在罗甸开展扶贫济困、捐资助学活动,捐赠资金和物资,总计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超过10万名村民、近万名特困学生收益。而在这些数字背后,还有很多感人的故事。

      罗甸县副县长刘明辉:每次我都陪着他们,我一直陪着他们,一直和他们接触,十多年了。

      感觉他们做事比较细致,就是有一次像我们平岩乡,平岩乡有一个女孩子读到四年级了,女孩子单腿,她没有了左腿,但是这个小女孩很坚强,每次她从家到平岩学校,可能有四公里左右,每天上学,她都是单腿跳,后来他们发现以后,觉得怎么这样子,然后我们发现了,发现以后就和他们一起,带着小女孩到贵州省肢体康复中心,去给她装了一个假肢。

      记者:这个孩子安上假肢之后,后续情况怎么样?

      罗甸县副县长刘明辉:现在读到小学六年级了,成绩还可以。

      解说:从扶贫济困、捐资助学,到援建新家园,台湾慈济基金会对于罗甸县贫困山区的援助,已经持续11年了,骨肉情、同胞爱如涓涓流水,在高兰村的采访当中,记者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村民潘治兰身上穿的,还是台湾慈济基金会捐助的衣服。

      村民潘治兰:给我们送那个背袋,还送衣服,书,样样都送。

      记者:援助是多方面的。

      女主人:是啊,现在都好了,样样都方便,不像以前那样了。

      记者:以前住的是什么?

      女主人:以前是草房,样样都不好,怎么都不好,现在比以前好了。

      解说:在高兰村采访期间,记者还了解到,台湾同胞援建新苗寨,不仅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也让村里很多大龄青年找上了对象,有的还从外地娶回了媳妇。今年30岁的李明清为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到广东省高州市打工,和当地姑娘邓君美谈起了恋爱,两人感情逐渐稳固,谈婚论嫁时,却遇到了来自女方家庭阻力。

      记者:当时你看上他哪一点?

      村民邓君美:看上他人老实。

      村民邓君美:当时我家里还不同意。

      记者:怎么不同意?

      村民邓君美:远,说这边太远了,回去一次很难。

      解说:从沿海发达地区嫁到西南贫困山区,对于女方父母来说,是件很难接受的事,不过在两个人的女里和坚持中,最后还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如今两个人的爱情结晶也即将出世。

      村民李明清:在这个地方,我们那时候经济困难,又没有房子,很难找到老婆的。

      记者:你怎么做通父母工作?

      村民邓君美:我不知道怎么说。

      村民李明清:现在是婚姻自由。

      记者:就是你们结婚的时候,父母还是不太同意。

      村民李明清:现在还是有点小矛盾,但是现在没事了。

      解说:李明清和邓君美介绍,他俩的婚姻之路并不顺利,关键时刻,台湾同胞援建新苗寨,还是发挥了作用,他们有了这么好的家,远在广东的父母也可以放心了。记者听说夫妻俩结婚时连张照片也没拍,主动为夫妻俩和男方的父母照了一张全家福,这也是全家的第一张全家福,照片上婆婆的表情略显僵硬,不过小两口的表情还是很甜蜜。

      解说:在高兰村采访期间,正值水稻插秧时节,村民米朝兵和妻子刚刚干完农活,准备到附近的山羊饲养场去看一看。

      记者:就住在这里

      村民米朝兵:我们就住在前面那里

      记者:搬过来多长时间了?

      村民米朝兵:冬天,过春节的时候搬过来的。

      记者:觉得怎么样?住在这儿?

      村民米朝兵:很好。

      记者:每年收入多少?

      村民米朝兵:收入五六千块钱,就是刚刚够用够吃,够买肥料种玉米。

      记者:你要想盖个新房子。

      村民米朝兵:盖不起。

      记者:你觉得新家怎么样?

      女:很好。

      解说:记者跟随米朝兵夫妇前往山羊饲养场,几分钟之后,米朝兵驾驶的摩托车停在一个山坡上,记者一行也从乘坐的汽车上下来,步行赶往山羊饲养常15分钟后,记者一行来到一处地势稍平缓的山谷,望下去,有几十只黑山羊正在吃草。米朝兵告诉记者,有了新房子住,他没有后顾之忧,黑山羊是当地特产,他希望通过养殖黑山羊走上致富之路。

      记者:当时你怎么想起来养黑山羊?

      村民米朝兵:小孩还小,不能去打工,我就借了一万多块钱买黑山羊来养,也是比较划算,养了一年,产了五十多只了。

      记者:当时买了多少只?

      村民米朝兵:二十多只。

      记者:现在已经七十多只。

      村民米朝兵:七十多只。

      记者:你准备什么时候卖出去?

      村民米朝兵:慢慢养,最低要有三百只左右再卖,越多越好。

      解说:米朝兵告诉记者,这里民风淳朴,晚上不用看守,只要傍晚时把黑山羊赶到圈里就可以了,最辛苦的,是干旱的时候背水到这里。

      村民米朝兵:干旱的时候,就是要从我们停车那里,要背水过来给它们吃,不背水给它们吃,它们就是没有水吃。一天要背两次,特别辛苦,背五六十斤,慢慢走。

      解说:采访期间,记者还了解到,就在前一天,一只母山羊刚刚生下一只小羊羔。

      村民米朝兵:可能是昨天生的,四五天它就可以上山坡去吃草。

      每一天来看那个山羊的时候,看到生了小羊羔,就是有一个新的希望了。

      主持人:在台湾援建的贵州省罗甸县高兰慈济新村,村民米朝兵养殖黑山羊,每次看到小羊羔出生,就看到了新的希望,这也是高兰慈济新村村民们的心声,有了新建园,他们不再有后顾之忧,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放在发展生产上,我们也衷心祝愿这里的村民早日走上致富之路。感谢收看《海峡两岸》,下期节目再见。、
今天(12/29日星期日) 明天(12/30日星期一) 后天(12/31日星期二) 第四天(01/01日星期三) 第五天(01/02日星期四)
小雨 阴 多云 多云 阴 小雨 小雨 阴 阴
低温3℃ 低温3℃~高温9℃ 低温6℃~高温14℃ 低温4℃~高温10℃ 低温3℃~高温9℃
转小雨
<3级
阴转多云
<3级
多云转阴
<3级
小雨
<3级

<3级
贵阳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