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手机服务更方便
游客保障
网站导航
天气预报 > 贵阳天气 > 贵阳天气新闻
新闻内容

民间爱心行动让贵州山区孩子不再饿着肚子上学

2011-04-04 来源:新华网

  黔西县中建乡红板小学。5年前,这里的孩子大冬天背着柴火去上学的一幕,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那一年孩子们身上的冷暖,也因此成为我们的牵挂和行动。

  5年后的今天,孩子们早已不再背着柴火去求学。但我们依旧要面对一个尴尬的现实:孩子们的肚子。还是因为上学路途遥远的缘故,绝大多数孩子没法赶回家吃午饭,这意味着他们一天至少要饿12小时以上。

  2011年4月1日,红板小学200余名孩子,第一次在学校里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午餐,每人一份管饱的米饭,一份云豆酸菜汤和一个煮鸡蛋。这得益于众多热心网友的捐助。

  红板小学的温与饱从最初被关注到现在,历经了5年的等待。但这也仅仅是暂时得以解决,按目前的计划,这场发自纯粹发自民间的爱心行动能维持3年。

  其实,这更像是一次尝试,在试图解决贫困山区中小学生餐桌问题上,来自民间的力量最终能走多远,值得期待。

   1建在山上的小学

  作为全国100个一类贫困村里惟一村小,红板小学的校舍是当地最高大的建筑。受到当地高寒环境、交通不便和通讯不畅等因素限制,也使得红板成为黔西县条件最艰苦的教学点之一。

  3月底的黔西县中建乡,还依稀带有一些寒意。路旁的杂草,开始泛出微微的黄绿。

  从中建乡政府出发到红板小学,是一条坑洼不平的土路,一直盘旋着向大山深处延伸,直到平均海拔1600多米的红板村。虽然只有12公里的路程,但开车最快也得半个小时以上。

  虽然与山下的中建乡垂直落差只有几百米,此时的红板村却是另外一番天地,毛毛细雨飘落在树枝上后立刻结冰,整个村子处在一片银装素裹中,找不出春天来临的一丝迹象。

  红板小学就坐落在红板村委会对面,一栋拥有两层教学楼的校舍。尽管新学校在2006年初才投入使用,贴在外墙上的不少瓷砖已经脱落。校长夏维贵说,这是长期凝冻的结果,他正打算干脆将所有的瓷砖剥去,以防止砸伤学生。

  作为全国100个一类贫困村里惟一村小,红板小学的校舍也是当地最高大的建筑。受到当地高寒环境、交通不便和通讯不畅等因素限制,使得红板成为黔西县条件最艰苦的教学点之一。

  


  几个小时几路走下来,孩子们鞋上全是稀泥

  “不少孩子十多岁了,甚至连乡里都没有去过。”夏维贵说,去年县里的文工团到中建乡来慰问演出。为了让孩子们开开眼界,学校组织五年级的孩子去参观,结果全班31个学生中,只有8人到过中建乡。

  就在这几乎隔绝的环境里,正常的教学并没有受到影响。孩子们琅琅读书声依旧很响亮,只有在听老师讲解的间隙,教室里不时冒出“呼哧呼哧”擤鼻子的声音。

  “现在条件好多了,教室不再漏雨透风,冬季最冷的时候实在受不了就停一会儿课,让学生搓搓手跺跺脚暖和一下身体。”学校教导主任刘金权说,在搬进新校舍前,学校是在旁边一栋四壁透风的石头房屋里教学,冷了就在教室里燃起柴火取暖。

  于是,在红板老学校期间,孩子们背着柴火去上学成为一道让人辛酸的风景线,2005年12月,本报对此进行连续报道。引发社会各界爱心如潮,不断有好心人捐来衣物,为红板小学的贫困学生御寒。

  一时间,这座原本在大山深处默默无闻的普通小学,也为此成为众多好心人士关注的焦点,红板小学也因此出名。源源不断的衣物,保证让孩子们不再被冻得直哆嗦。

  直到现在,红板小学仍旧能不断收到外界捐助的衣物。红板村委会瞿主任说:“红板村实在太穷了,别看孩子看上去比以前穿得好,其实绝大多数都是好心人捐来的。”

  五年后的今天,昔日背柴火上学的学生都已陆续毕业,在全校6个年级中,现在也只有读五、六年级的有过这段经历。五年级学生13岁的刘兴涛,虽然上学不再受冻,却一直在忍饿。

  和刘兴涛一样,红板小学依旧要面对一个尴尬的现实:那就是孩子们的肚子。还是因为上学路途遥远,绝大多数孩子没法回家吃午饭,而学校里也没有食堂,这意味着他们一天至少要饿12小时以上。

  红板小学因此再次成为一个话题,被外界所广泛关注。这里孩子们的午餐状况,成为热心人士心中难以放下的牵挂。

   2一个孩子的上学路

  在前一天晚饭时,家人要特意多煮一些饭菜。但早上除了包谷饭,并没有其它多余的剩菜。最后,刘兴涛还是找到半碗剩下的酸菜汤,也倒进锅里。两碗包谷饭,再加上有点零星油水的剩汤,是他的全部早餐食谱。

  住在红板村八组的刘兴涛一骨碌翻下床。揉揉睡眼惺忪的双眼,把头伸出土窗外,冷不防被窗口漏下雨滴一激灵,刚才的睡意全没有了。此时,天已开始朦胧发亮了。

  房间里侧传出大人呼吸匀称的鼾声,刘兴涛不想惊扰家人的瞌睡,蹑手蹑脚地翻出父亲的手机,时间是6:03分。这时,快70岁的奶奶不知什么时候起床了,小声念叨着说:“不用看也知道,这个时候他就起床了,比闹钟还准。”

  


  刘兴涛和父亲头顶的玉米是他们的主粮

  刘兴涛家所在的第八村民组,离学校大约有5公里的山路。如果天气正常路面干燥,他上学的时间大约要1个小时。接连几天的小雨,让上学的路变得泥泞不堪,至少要多花半个小时。

  此时已是6点10分,刘兴涛有些着急了。一边扣衣服一边挑开煤炉的火,火苗并不太大,过了半晌,放上去的小铁锅才缓慢地冒出一些热气。

  在前一天晚饭时,家人要特意多煮一些饭菜。但早上除了包谷饭,并没有其它多余的剩菜。最后,刘兴涛终于找到半碗剩下的酸菜汤,也倒进锅里。两碗包谷饭,再加上有点零星油水的剩汤,是他的全部早餐食谱。

  由于离家太远,刘兴涛中午不回家吃饭。而在红板小学近200名学生当中,除了在学校500米范围内的几个学生有条件回家外,其余的跟刘兴涛一样,选择不回家。

  “早上都是自己起来热饭吃,爸妈干农活太累了,实在起不了那么早。”刘兴涛说,自己从读二年级起,每天早上都会起来自己做吃的。不过以前多数时间由哥哥起来负责早饭问题,直到两年前哥哥到中建乡念中学,刘兴涛每天都得早起热饭。

  锅里还没冒出热气,刘兴涛已迫不及待地吃上了。尽管十分简单,但他吃得十分香,几乎是风卷残云一般。最后连碗口留下的一颗小米粒,也赶紧用舌头去舔了一下。

  


  之前只有1/4孩子带午饭,更多的孩子只好远远地看着流口水

  在红板村,几乎所有孩子早上都是自己做饭吃,甚至是读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也如此。而对于2/3的孩子来说,这顿再简陋不过的早餐,他们要管上整整12个小时以后,才能吃上晚饭。

  事实上,即便是这样简陋的早饭,也不能保证每天早上都吃上。“有时候一天就吃一顿晚饭。”刘兴涛说。出现这种情况要么是起床晚了,来不及热饭;要么就是家里没有剩饭了,只好空起肚皮去上学。

  6点30分,刘兴涛已经出门了。3月底,天亮得比较早,尽管有些雨雾,并不妨碍看清脚下。要是在冬天,这个时候去上学需要带上手电筒,走到校门口的时候,天才刚刚亮。

  虽然路面湿滑,刘兴涛已习惯走这样的山路,一路走得飞快,路上的稀泥弄得鞋子和两个裤管全湿了。这同样也是一条他最熟悉不过的山路,如果算上学前班,他在这条路上每天往返一次,走了整整6年。

  路上聚集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多了,“扑哧扑哧”的泥水溅踏声也越来越嘈杂,还不时有低年级的小孩滑倒在地,没有哭,跑到路边草地上擦去稀泥,继续赶路。

  红板小学早上第一节课的时间,是从8点30分正式开始,比中建乡其它中小学校要晚半个小时。校长夏维贵说,推迟半小时的目的,是为了照顾远处上学的孩子们。

  即便如此,比如住在第九组的孩子离家最远,他们得在早上5点多钟就必须起床,然后走上近两小时的山路到学校。而在一些平顺的路段,孩子们还得一路小跑。

  8点零6分,刘兴涛终于走到了校门口。这时,班上已有1/3的学生赶到了。尽管没有到上课时间,也没有老师前来监督,他们大声早读了,开始了新的一天读书生活。

  据学校的调查,学生家距离学校的平均距离在3公里以上。家在学校500米范围内的,只有4人。而最远的第九组,则有5公里以上,只要到了冬季,住在这里的学生就会两头摸黑,早上天不亮上学,下午回家已是晚上摸黑走路。

  “红板地广人稀,村民之间居住实在太分散了,现在的教学点,相对来说也很居中了。”村委会瞿主任说,红板有16.5平方公里,占整个中建乡1/4的面积,但全村只有1871人,还占不到中建全乡人口的1/10。

   3自带午餐的尴尬

  即使是那些带午饭到学校的孩子,饭盒里除了是白米饭外,实在看不见可口的菜肴,大多数仅是盛泡饭,几乎没有一个人碗里有肉。甚至有的只是米饭,拌着辣椒就吃了。

  自从搬进新教学楼后,就陆续有学生自己准备饭盒,在早上热饭的时候,部分学生会将多余的剩饭,带到学校作为午饭。红板小学也在积极鼓动学生中午自带饭,并在教室放置两个电磁炉,供学生热饭。

  校长夏维贵做了一个大致的统计,带中午饭的学生大约有50多人,占全校学生的1/4强。如果将少部分每天有零花钱,中午可在学校旁边的小卖部买点零食的学生除外,意味着至少还有2/3的人,一天至少要饿上12小时。

  4月1日开始,可以排队免费领午餐了。

  “离家太远只是学生们中午不吃饭的因素之一,但最主要的还是当地老百姓太穷和观念的问题。”夏维贵说,教师做家访时,都会要求家长给孩子做点早饭带到学校,但劝说这么久了,也还只是原来支持带饭的家长。

  “从家里带的东西吃不好,是包谷饭,娃娃也有自尊心,担心丢脸埃”红板村委会瞿主任说,以前在老教室的时候,几乎所有远处的学生都背柴火,再带上两个土豆作为午餐。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孩子都是带白米饭。

  瞿主任说,由于红板地处高寒地带,只能种包谷和土豆两种主要农作物。村民吃大米需要花钱购买。于是一般家庭就用包谷拌着玉米吃,只有家里有尊贵的客人到来,才会煮白花花的大米饭来招待。

  这种因家里吃得不好,不好意思带到学校的情况,在从没带过饭的刘兴涛身上得到验证。老师到刘兴涛家家访时,刘父无奈地说:“咋不想让自己娃儿吃饱点,家里除了包谷洋芋,确实拿不出手让他带到学校。”

  即使是那些带午饭到学校的孩子,饭盒里除了是白米饭外,实在看不见可口的菜肴,大多数仅是盛泡饭,几乎没有一个人碗里有肉。甚至有的只是米饭,拌着辣椒就吃了。

  “即使是在家里,这里的大多数孩子也要很长时间才吃上一顿肉。”瞿主任说,由于没有其它经济来源,红板村民人均收入一年不到1000元,大多数村民家里生活油水都不太好。

  “在前两年,只要村里哪家有红白喜事,就会出现多名孩子旷课,跑去蹭饭的情况。”从中建中心校前来支教的戴志江老师说,因为酒席上会吃到荤菜。最夸张的一次,是班上有个孩子连着旷课5天。

  后来由于学校明令禁止,旷课蹭饭的现象最近才逐渐消失了。但红板小学孩子们的营养状况,让从广州前来的爱心午餐计划网友“水瓶”感到震惊,她说,同样年龄段的孩子,这里的孩子比城里明显要校

  中午12点,利用两个小时午休时间,带饭的学生在教室一角开始热饭。尽管只有两台电磁炉,显得十分拥挤,但却很有秩序。等到了中午的高峰期,两个炉子实在忙不过来,这个时候,住校的老师们则腾出自己的电磁炉,先给孩子们热饭。

  教室一角,孩子们在热午饭,8岁的王琴是个经验丰富的“小厨师”

  虽然才8岁,读二年级的王琴,却热心地包揽了低年级同学的热饭,刚好够着锅灶的她,一招一式却显得很娴熟。“他们都说我炒得好。”看着围在周围的小伙伴,王琴说,在家里她负责全家6口人的饭菜,已经煮两年了。

  看着带饭的同学们吃得津津有味,刘兴涛扭过头,悄悄咽了一下口水,说道:其实一点都不饿。

  “他们是被饿习惯了,才说不饿。”教师王敏心疼地说,现在他们还能撑着,到了下午没吃饭的看上去没精打采,都不忍心让他们动一下。红板小学老师的经验是,下午最后一两节课效果要差很多,一般不会安排教学新内容。

  或许是教师家访的作用,第二天早上,刘兴涛第一次带饭盒上学,但他始终不肯打开让人看。中午的时候,他没有去排队热饭,躲在一角悄悄吃冷饭。

   4第一次吃上了热饭

  直到4月1日,红板小学200余名孩子,第一次在学校里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午餐,每人一份管饱的米饭,一份云豆酸菜汤和一个煮鸡蛋。这得益于众多热心网友的捐助:红板小学爱心午餐计划。

  就在中国西部贫困山区中小学生餐桌问题引发越来越多关注的时候,刘兴涛所在的红板小学,再度成为外界关注焦点,他们幸运地迎来一群热心的网友。

  红板小学的午饭问题,最先引起天涯公益负责人梁树新的关注,于是考虑为孩子们做点什么。随后,他把这个决心告诉了“多玩游戏网”的丁黎。丁黎加入这个行动的同时,还叫上了“麦田计划”公益组织的朋友“麦田水瓶”。

  就这样,天涯公益、“微计划”、“多玩金蜡烛”、“麦田计划”几个民间公益组织共同发起了一场名为“红板小学午餐援助计划”的爱心公益活动。

  “微计划”负责发动网友奉献爱心,“多玩金蜡烛”拿出自己的网站平台,联合游戏运营商和网友一起奉献爱心,“麦田计划”则负责整个援助计划在贵州的具体执行。

  3月9日,“红板小学午餐援助计划”启动的消息,并在淘宝开通了一个“5元一份午餐”的捐款通道,大力宣传“购买一份5元的午餐,就能多让一个孩子吃上午饭”。

  计划一公布后,立刻引来众多热心网友的支持。到3月26日,整个计划已筹集近30万元的资金。根据“麦田计划”的计算,每个孩子每天中午吃3两米饭、一个鸡蛋、一份菜,每周吃一次鲜肉,每餐标准约为2.5元,这笔钱够红板小学的孩子们吃将近3年。

  3月29日,由村委会闲置办公室改造的“爱心小食店”正式建成,在当地招聘了两名师傅,体检合格,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志愿者们规定严格的食品采购措施。每月的账单要上网公布,接受网友监督。

  直到4月1日,红板小学200余名孩子,第一次在学校里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午餐,每人一份管饱的米饭,一份云豆酸菜汤和一个煮鸡蛋。这得益于众多热心网友的捐助:红板小学爱心午餐计划。

  这天中午对红板小学200多名学生来说,无疑是最值得期盼的日子。大家自觉地排好队,好奇地看着这群陌生的志愿者。刘兴涛站在队伍里,好像已从红板村村委会临时改造的厨房里,闻到了一股浓浓的菜香味。

  领到一个崭新的不锈钢饭盒后,孩子们依次走上前。饭盒里,多了一份管够的米饭、一个煮鸡蛋、一勺酸菜肉末汤菜。回到教室的路上,刘兴涛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捧着,深怕洒出一滴。

  “当时还在担心孩子们吃不惯,没想到他们把饭菜都吃得很干净。”活动组织者之一网友“水瓶”说。她在问还要加饭的时候,不少孩子添了两次,最多的添了三次。“这怎么能说孩子们不饿嘛?”

  活动负责人之一丁黎说,“我们保证善款够三年,争取继续发动网友,能维持五年。”

   5免费午餐现实之困

  当地教育部门透露了他们另外的隐忧,那就是这种民间捐助资金没有长久的稳靠保证。“万一某天突然没钱支持下去,爱心食堂将如何向家长和孩子们交待?”中建乡中心小学的李校长说。

  从最初被关注到现在,红板小学历经了5年的等待。但这也仅仅是暂时得到解决,按照目前的捐助计划,这场爱心行动能维持3年左右。

  4月2日,红板小学爱心活动的志愿者全部返回贵阳,表示这次爱心活动圆满结束。谈起这场单纯由民间NGO组织来倡导的这次行动,组织者之一丁黎感到免费午餐操作起来,还有诸多困局。

  “我们希望在红板小学开启一个尝试,最终能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模板。”丁黎说,对于他和众多热心网友而言,他们希望能形成一个专业的公益组织,以帮助更多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生解决“小饭桌”问题。

  此次黔西尝试之旅,让丁黎们多少感到有些失望。丁黎说,就在志愿者们带着善款到达黔西的当天,当地教育部门的领导希望将钱发给学生家长。

  经过交涉,丁黎明白当地教育部门的更愿意直接发钱的意图:一是红板小学所在的中建乡有7所学校,情况和红板小学基本相同,如果帮助了红板小学,另外6所学校的问题不好解决;二是援助计划涉及学生饮食,食品安全问题不好落实。

  爱心午餐计划也由此险些陷入僵局,最终双方各自做出让步,提供午餐的地方不在学校内,当地协调出学校外的一间空房,提供午餐的地方不是“学校食堂”,而是“爱心小食店”。

  事实上,本报记者此前在中建乡采访时,当地教育部门透露了他们另外的隐忧,那就是这种民间捐助资金没有长久的稳靠保证。“万一某天突然没钱支持下去,爱心食堂将如何向家长和孩子们交待?”中建乡中心小学的李校长说。

  “一定要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丁黎说,虽然从国家层面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生的“两免一补”力度,但面对西部山区庞大的缺口,单纯的政府行动有限,通过政府主导,加上发动社会的爱心力量,这样就能把事情顺利地推进。

  丁黎认为,政府部门如何巧妙地吸纳来自民间的力量支持,最终形成一个相互信任配合的机制来抓好这个事情,但问题是现在一切都才刚刚开始,这一点还没有可供借鉴的地方。

  值得欣慰的是,就在志愿者们离开贵阳之际,贵州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主动联系上志愿者代表,为解决更多贫困学校的午餐问题,进行下一步的合作探讨。

  “我们将进一步升级希望工程,完善各类希望学校的厨房问题。”省青基会宣传部的杨云说,下一步,青基会将针对全省农村学校,特别是1885希望工程学校学生食宿情况调查摸底,拿出一套完整的计划报告出来。
今天(01/04日星期六) 明天(01/05日星期日) 后天(01/06日星期一) 第四天(01/07日星期二) 第五天(01/08日星期三)
小雨 阴 多云 多云 多云 阴 阴 小雨 阴 小雨
低温4℃~高温10℃ 低温3℃~高温14℃ 低温2℃~高温14℃ 低温2℃~高温8℃ 低温1℃~高温5℃
小雨转阴
<3级
多云
<3级
多云转阴
<3级
阴转小雨
<3级
阴转小雨
<3级
贵阳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