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关注城市内涝之痛
2013-07-21 来源:搜狐网
“七下八上”,主汛期将至,一场接一场的暴雨,让一座又一座城市陷入内涝之困:道路积水、管线断裂、交通阻滞、房屋受损、人员伤亡……外表光鲜的城市,在暴雨冲击下,脆弱得近乎不堪一击。内涝敲响了警钟。必须改变“重地上轻地下”的城市发展观念,必须纠正“重建设轻维护”的市政管理模式,必须走上一条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科学发展之路
“逢雨必涝”一再上演,城市内涝触目惊心
对于昆明市盘龙区小坝新村的居民而言,19日清晨宛如从噩梦中醒来,小区像一个大游泳池,私家车被淹没得只剩下车顶,积水漫进一楼住户家中。
18日晚的一场暴雨,让昆明这座春城一夜之间变成“水城”。整个市区多处路段、隧道和小区积水严重,交通接近瘫痪。
这样触目惊心的场景,并非昆明独有。今年以来,城市内涝频发,范围之广、影响之大,令人震撼。
5月14日,强降雨席卷湖南,长沙、湘潭市区部分低洼地段出现内涝,27万多人受灾,其中1人因灾死亡。
5月18日凌晨,西安突降大雨,尽管雨量只有20毫米,依然出现多处“看海”景观。
6月30日,鄂尔多斯出现暴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东胜区发生内涝,因城区部分建筑墙体倒塌,低洼处平房浸水造成8人死亡。
7月9日至10日,武汉因暴雨导致严重洪涝灾害后,14日咸宁、黄石等地因新一轮强降雨多处发生严重内涝,群众被困。
7月10日,强降雨导致成都中心城区8座下穿隧道积水、40处路面积水;武侯区倒塌房屋12间;新都区1人不慎落水失踪。
7月14日晚,广州遭遇暴雨,导致城区出现内涝,主干大道中白云区医院路段出现较大积水,一度影响交通。
7月15日,陕西延安市城区和部分县城、集镇出现严重内涝,多处天然气管线断裂。
……
从沿海城市到内陆城市,从北方城市到南方城市,无不饱受内涝之困;无论城市正常运转还是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无不遭受严重威胁。
有学者称“一场大雨就把一个城市几十年的建设打得原形毕露”,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说:“话说得或许有些偏激,却发人深思:为什么在极端天气下,现有排涝设施跟不上城市积涝的步伐?为什么我们能以惊人的速度、高新的技术来修建高楼大厦、道路桥梁,却改变不了"逢雨必涝"的现状?”
城市内涝缘何重复上演?
城市内涝所带来的惨痛经历,并未从人们记忆中走远。去年发生的北京“7·21”特大暴雨事件可谓给全国城市上了严峻的一课。
然而,时隔一年,城市内涝仍在多座城市重复上演,原因何在?
“重地上轻地下”的发展观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昆明一位排水专家对此直言不讳:“当昆明市地上工程快速发展时,繁华的商业街和高楼大厦下面,是一套无法与之同步配套的排水系统。”
据权威部门官员介绍,目前排水设施标准相对低,绝大部分城市没有编制排水防涝综合规划,即便像上海这样综合管理水平处于全国前列的城市,外环以内600平方公里,排水设施建成覆盖率也只有70%。
排水管网系统建设滞后,一个突出表现就是雨污分流不彻底。住房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管理办公室主任张悦说:“全国每年要处理400多亿吨污水,但是我们的管网没有到位,实际上是按照过去的雨水系统在收集大量的污水,一个冬天下来,所有的雨水系统都开始淤积,造成了疏通的问题难以解决。”
“重建设轻维护”的管理模式,也往往令“小患”积成大祸。
记者日前在北京北小河污水处理厂流域的一条地下管线污水口看到,管径近两米的管道,四分之三左右的面积都被乌黑的淤泥、杂物堵塞。按照相关行业标准,当一条管线的“淤堵率”超过20%时,即进入了“清掏期”。
往更深一层来看,城市建设如何与自然相协调,值得思考。
在江西赣州,有一条著名的排水沟渠“福寿沟”,建于宋代,如今在市政工人维护下,仍在发挥排涝泄洪的功能,这个区域也从未发生过内涝。
据有关专家介绍,福寿沟利用城市地形的自然高差,全部采用自然流向的办法,做好城市绿地和水体的保护,形成一定的雨水蓄积能力。
穿越千年,今天的我们似乎遗忘了先人留下的经验。陕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专家程文利说,城市发展中,大树变成绿地,沙土地变成水泥地,雨水下渗能力弱化,汇集至城市道路形成水流,这是城市内涝主因之一。
云南大学教授金子强说:“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让人们生活更美好。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不仅在于霓虹灯有多亮,也不仅在于楼有多高、路有多宽,更在于基础设施有多过硬,尤其是下水道这样的良心工程是否通畅。”
告别内涝,既要应急之计,更需长久之策
北京,广渠门铁路桥,新的泵站正在建设中。一台挖掘机停在大坑中间,坑的周边已用混凝土围起。
去年“7·21”特大暴雨时,广渠门桥下积水超出泵站极限,桥下发生河水回灌,立交桥下积水曾深达4米。
北京市排水集团第一管网分公司副总经理刘启诚说:“吸取去年的教训,今年泵站和护城河有了联动,如果预报有大雨的话,护城河要提前放水,根据降雨的不同情况,调整闸门,避免去年出现护城河水倒灌的情况再次发生。”
如今,一系列应急措施正在各个层面展开。建立暴雨内涝监测预警体系,有关部门进一步健全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与协调联动机制,健全应急处置的技防、物防、人防措施,加强应急能力教育和预警信息宣传……
告别内涝,既要应急之计,更需长久之策。
转变发展理念是根本。无论是旧城改造还是新区建设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有专家说:“排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但是我们现在的发展理念,甚至管理体制,都存在人为分割了大自然的完整性。”
摸清“家底”是第一要务。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有关负责人说:“现状普查是城市排水防涝系统规划、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此,我们组织编制了《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普查数据采集与管理技术导则(试行)》,同时,还编制了《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指导各地编制符合当地实际的综合规划。”
加强立法是保障。如日本有《下水道法》,对下水道的各项技术指标和排水能力都有严格规定。许光建说:“要有问责制,若再遇城市内涝而有人员死亡,相关公职人员该记过的记过,该"下课"的下课。”
专家还建议要推动排水防涝方面的科技创新。许光建说,政府公共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支持雨水收集等方面的科技创新。
“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国务院办公厅今年3月底发出的通知,为治理城市内涝列出了时间表。人们有理由期盼,内涝,将不再是中国发展之痛。
(新华社记者杜宇、关桂峰、王江、袁雪莲、陈钢、郑昕/文)
城市文明不能丢失“良心”
新华社记者董峻
一年前的今天北京暴雨成灾,下水道吞噬鲜活生命的梦魇令人叹惋。下水道不仅是城市生态循环的关键,展现城市文明的程度,更检验着一个城市的“良心”。
国家防总的统计数字显示,今年以来全国累计30个省份遭受洪涝灾害,受灾人口4770万人,因灾死亡300多人,失踪200多人,倒塌房屋15万间。
客观看来,我国城市洪涝灾害存在一定客观原因。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坐落在江河湖海之滨,不同程度遭受江河洪水和内涝积水威胁。受制于气候影响,我国很多地方雨季集中,夏秋为甚,这也为城市防洪增加了难度。
但也要看到,城市洪涝灾害也与一些地方“重地上、轻地下”有关。城市高楼越来越多,地面硬化造成可以渗水的“毛细血管”减少。下水道这种看不见的基础建设严重滞后,目前我国省会以上城市的排水标准一般只有一年一遇到两年一遇,其他城市的排水标准更低。一些城市在建设中甚至截断排水管网,破坏城市排水系统。一些城市的老城区排水系统老化失修、淤积堵塞严重。如此等等,是造成城市排水能力下降、造成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气温每升高1摄氏度,大气中容纳的水分增加7%,全球区域性升温频率不同使大气更加不稳定。为此,极端天气、水旱灾害不仅多发重发,其突发性、反常性、不可预见性也将日益突显。面对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的新形势,城市防洪的任务更加艰巨。
人们希望,相关部门能把城市防洪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早日解决好防洪排涝的薄弱环节。全力推进城区堤防、河道、管网、泵站等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公共绿地、洼地等建设临时调蓄涝水场所,对侵占河道湖泊、截断排水管网等现象及时查处,早日恢复功能,以提高城市的整体防洪能力。
长远看来,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还需进一步提高科学化水平。城市建设尽力避开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统筹好市政和城市防洪排涝建设,增加道路交通网络的防洪设施,增强城市的涝水调蓄空间,留足渗水地面,筑牢地下“良心”工程,提高城市的防涝能力。
“逢雨必涝”一再上演,城市内涝触目惊心
对于昆明市盘龙区小坝新村的居民而言,19日清晨宛如从噩梦中醒来,小区像一个大游泳池,私家车被淹没得只剩下车顶,积水漫进一楼住户家中。
18日晚的一场暴雨,让昆明这座春城一夜之间变成“水城”。整个市区多处路段、隧道和小区积水严重,交通接近瘫痪。
这样触目惊心的场景,并非昆明独有。今年以来,城市内涝频发,范围之广、影响之大,令人震撼。
5月14日,强降雨席卷湖南,长沙、湘潭市区部分低洼地段出现内涝,27万多人受灾,其中1人因灾死亡。
5月18日凌晨,西安突降大雨,尽管雨量只有20毫米,依然出现多处“看海”景观。
6月30日,鄂尔多斯出现暴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东胜区发生内涝,因城区部分建筑墙体倒塌,低洼处平房浸水造成8人死亡。
7月9日至10日,武汉因暴雨导致严重洪涝灾害后,14日咸宁、黄石等地因新一轮强降雨多处发生严重内涝,群众被困。
7月10日,强降雨导致成都中心城区8座下穿隧道积水、40处路面积水;武侯区倒塌房屋12间;新都区1人不慎落水失踪。
7月14日晚,广州遭遇暴雨,导致城区出现内涝,主干大道中白云区医院路段出现较大积水,一度影响交通。
7月15日,陕西延安市城区和部分县城、集镇出现严重内涝,多处天然气管线断裂。
……
从沿海城市到内陆城市,从北方城市到南方城市,无不饱受内涝之困;无论城市正常运转还是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无不遭受严重威胁。
有学者称“一场大雨就把一个城市几十年的建设打得原形毕露”,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说:“话说得或许有些偏激,却发人深思:为什么在极端天气下,现有排涝设施跟不上城市积涝的步伐?为什么我们能以惊人的速度、高新的技术来修建高楼大厦、道路桥梁,却改变不了"逢雨必涝"的现状?”
城市内涝缘何重复上演?
城市内涝所带来的惨痛经历,并未从人们记忆中走远。去年发生的北京“7·21”特大暴雨事件可谓给全国城市上了严峻的一课。
然而,时隔一年,城市内涝仍在多座城市重复上演,原因何在?
“重地上轻地下”的发展观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昆明一位排水专家对此直言不讳:“当昆明市地上工程快速发展时,繁华的商业街和高楼大厦下面,是一套无法与之同步配套的排水系统。”
据权威部门官员介绍,目前排水设施标准相对低,绝大部分城市没有编制排水防涝综合规划,即便像上海这样综合管理水平处于全国前列的城市,外环以内600平方公里,排水设施建成覆盖率也只有70%。
排水管网系统建设滞后,一个突出表现就是雨污分流不彻底。住房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管理办公室主任张悦说:“全国每年要处理400多亿吨污水,但是我们的管网没有到位,实际上是按照过去的雨水系统在收集大量的污水,一个冬天下来,所有的雨水系统都开始淤积,造成了疏通的问题难以解决。”
“重建设轻维护”的管理模式,也往往令“小患”积成大祸。
记者日前在北京北小河污水处理厂流域的一条地下管线污水口看到,管径近两米的管道,四分之三左右的面积都被乌黑的淤泥、杂物堵塞。按照相关行业标准,当一条管线的“淤堵率”超过20%时,即进入了“清掏期”。
往更深一层来看,城市建设如何与自然相协调,值得思考。
在江西赣州,有一条著名的排水沟渠“福寿沟”,建于宋代,如今在市政工人维护下,仍在发挥排涝泄洪的功能,这个区域也从未发生过内涝。
据有关专家介绍,福寿沟利用城市地形的自然高差,全部采用自然流向的办法,做好城市绿地和水体的保护,形成一定的雨水蓄积能力。
穿越千年,今天的我们似乎遗忘了先人留下的经验。陕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专家程文利说,城市发展中,大树变成绿地,沙土地变成水泥地,雨水下渗能力弱化,汇集至城市道路形成水流,这是城市内涝主因之一。
云南大学教授金子强说:“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让人们生活更美好。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不仅在于霓虹灯有多亮,也不仅在于楼有多高、路有多宽,更在于基础设施有多过硬,尤其是下水道这样的良心工程是否通畅。”
告别内涝,既要应急之计,更需长久之策
北京,广渠门铁路桥,新的泵站正在建设中。一台挖掘机停在大坑中间,坑的周边已用混凝土围起。
去年“7·21”特大暴雨时,广渠门桥下积水超出泵站极限,桥下发生河水回灌,立交桥下积水曾深达4米。
北京市排水集团第一管网分公司副总经理刘启诚说:“吸取去年的教训,今年泵站和护城河有了联动,如果预报有大雨的话,护城河要提前放水,根据降雨的不同情况,调整闸门,避免去年出现护城河水倒灌的情况再次发生。”
如今,一系列应急措施正在各个层面展开。建立暴雨内涝监测预警体系,有关部门进一步健全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与协调联动机制,健全应急处置的技防、物防、人防措施,加强应急能力教育和预警信息宣传……
告别内涝,既要应急之计,更需长久之策。
转变发展理念是根本。无论是旧城改造还是新区建设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有专家说:“排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但是我们现在的发展理念,甚至管理体制,都存在人为分割了大自然的完整性。”
摸清“家底”是第一要务。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有关负责人说:“现状普查是城市排水防涝系统规划、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此,我们组织编制了《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普查数据采集与管理技术导则(试行)》,同时,还编制了《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指导各地编制符合当地实际的综合规划。”
加强立法是保障。如日本有《下水道法》,对下水道的各项技术指标和排水能力都有严格规定。许光建说:“要有问责制,若再遇城市内涝而有人员死亡,相关公职人员该记过的记过,该"下课"的下课。”
专家还建议要推动排水防涝方面的科技创新。许光建说,政府公共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支持雨水收集等方面的科技创新。
“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国务院办公厅今年3月底发出的通知,为治理城市内涝列出了时间表。人们有理由期盼,内涝,将不再是中国发展之痛。
(新华社记者杜宇、关桂峰、王江、袁雪莲、陈钢、郑昕/文)
城市文明不能丢失“良心”
新华社记者董峻
一年前的今天北京暴雨成灾,下水道吞噬鲜活生命的梦魇令人叹惋。下水道不仅是城市生态循环的关键,展现城市文明的程度,更检验着一个城市的“良心”。
国家防总的统计数字显示,今年以来全国累计30个省份遭受洪涝灾害,受灾人口4770万人,因灾死亡300多人,失踪200多人,倒塌房屋15万间。
客观看来,我国城市洪涝灾害存在一定客观原因。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坐落在江河湖海之滨,不同程度遭受江河洪水和内涝积水威胁。受制于气候影响,我国很多地方雨季集中,夏秋为甚,这也为城市防洪增加了难度。
但也要看到,城市洪涝灾害也与一些地方“重地上、轻地下”有关。城市高楼越来越多,地面硬化造成可以渗水的“毛细血管”减少。下水道这种看不见的基础建设严重滞后,目前我国省会以上城市的排水标准一般只有一年一遇到两年一遇,其他城市的排水标准更低。一些城市在建设中甚至截断排水管网,破坏城市排水系统。一些城市的老城区排水系统老化失修、淤积堵塞严重。如此等等,是造成城市排水能力下降、造成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气温每升高1摄氏度,大气中容纳的水分增加7%,全球区域性升温频率不同使大气更加不稳定。为此,极端天气、水旱灾害不仅多发重发,其突发性、反常性、不可预见性也将日益突显。面对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的新形势,城市防洪的任务更加艰巨。
人们希望,相关部门能把城市防洪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早日解决好防洪排涝的薄弱环节。全力推进城区堤防、河道、管网、泵站等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公共绿地、洼地等建设临时调蓄涝水场所,对侵占河道湖泊、截断排水管网等现象及时查处,早日恢复功能,以提高城市的整体防洪能力。
长远看来,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还需进一步提高科学化水平。城市建设尽力避开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统筹好市政和城市防洪排涝建设,增加道路交通网络的防洪设施,增强城市的涝水调蓄空间,留足渗水地面,筑牢地下“良心”工程,提高城市的防涝能力。
今天(12/13日星期五) | 明天(12/14日星期六) | 后天(12/15日星期日) | 第四天(12/16日星期一) | 第五天(12/17日星期二) |
低温6℃~高温12℃ | 低温3℃~高温11℃ | 低温3℃~高温12℃ | 低温4℃~高温15℃ | 低温4℃~高温16℃ |
阴 <3级 |
多云转晴 <3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晴转多云 <3级 |
赣州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