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灾难来临何处栖身 赣州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开建在即
2010-09-10
赣州,是全国24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区内贯穿河源—邵武深断裂带。有记载:曾发生过17次破坏性地震,存在发生破坏性地震地质背景。
——我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开建在即
核心提示:
我市在全省11个设区市中率先开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计划11月开工建设。
建设目标:2011年12月,赣州中心城区建设完成市级(相当GB21734-2008Ⅰ类)、区级(相当于GB21734-2008Ⅱ类)、社区级(相当于GB21734-2008Ⅲ类)应急避难场所示范项目各1个,分别为黄金广尝奥林匹克广场和赣州公园。
至2015年,赣州中心城区应建设完成市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3个,完成区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11个,完成社区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30个。各县(市)城区分别完成地震应急避难场所2个,乡镇至少完成1个。 竖立在街头的赣州应急避难标识牌效果图。赖智华摄
近日,在赣州上映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勾起了人们对34年前那场突发性灾难的记忆。影片中,地震发生时的惨烈场面让人心悸。且不说去年我市大余、崇义、南康、信丰等地遭受百年未遇的‘7·3’特大洪灾,今年5月,全市局部遭受的那场特大洪灾还历历在目。
面对日益频繁的各种极端天气和地质灾害,人们对自己的生存环境也多了一些思考和担忧。灾难一旦降临,哪里是我们的避难之所?我市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状况如何?连日来,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调查。
前瞻科学规划先行一步
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早在2008年,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了建设城市交通应急通道体系等内容的八项体系建设。当年12月25日,市“两办”下发《赣州市城市交通应急通道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各地加强应急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以切实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能力。
2009年1月8日,省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震救灾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2010年底前,规划人口在50万以上的市要建成3个以上应急避难示范场所;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县(市、区)也要建成1处以上应急避难场所。
今年9月,市政府下发《赣州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施方案》,在全省11个设区市中迈出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第一步。
防范因地制宜平灾结合
市地震局局长肖士干介绍说,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国际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同时也是现代城市用于民众躲避地震、洪水、火灾、爆炸等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的安全避难场所。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体现了政府的城市应急管理水平和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危机管理意识和灾害防范意识。
我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施方案提到统一规划,即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作为城市必需的公共设施列入规划,与城市建设同步推进。未来城市在进行公园、绿地、广场等规划建设时,须充分考虑地震应急避险的需要,并在规划中做到统筹考虑,综合利用。在地震、火灾、洪灾、有毒气体泄露等灾害发生时作为避难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必须与公园、绿地、广尝学校操尝体育场(馆)建设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根据人口分布、建筑密度等实际情况,结合公园、绿地等空旷场地的分布与人群疏散需求,提升公园、绿地等公共场地避难、避险功能。
确定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公园、绿地、休闲广尝学校操尝体育场(馆)等场地,平时完全服务于设计功能,在遇突发公共事件时,发挥其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
应急灾害来临标牌指路
破坏性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群众该往哪儿疏散?指引标识牌不可少。
根据标准,应急避难场所附近应设置标识牌,为民众提供应急避难场所的方位及距离。它分为地震应急疏散场地和地震应急避险路线标识牌。
地震应急避险疏散路线标识牌,是指在地震应急避险场所周边(约500米)道路交叉路口设置的标有方向和距离的应急避难疏散指示牌。地震应急避险疏散场地标识牌,是指在公园、绿地、操尝广尝空地等场所设置的标有小人奔跑标志的应急避难场所指示牌。
标识牌将采用高强度反光膜材料,底色为绿色,图案为白色,由中文、英文,地震应急避险疏散场所图形符号、方向、距离等组成。
目前,北京市朝阳区元大都遗址公园和沈阳市沈北新区银河广场是我国建设较标准、功能较为完善的城市避难场所。我市的应急避难场所标志设置主要参照北京市地方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志》(DB11/224-2004)进行设置。
防震未雨绸缪造福市民
来自中国地震局的数据显示,全国已有181个大中城市建设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目前,赣州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超过60平方公里,人口约60多万。市地震局震情监测科负责人赖智华向记者介绍了这样一个计算公式,应急避难场所可容纳人数=有效避难面积÷2。以章江新区的黄金广场为例,它是市级避难场所,有效避难面积为63485平方米,所以可容纳人数为31742人。奥林匹克广场有效避难面积为19682平方米,则可容纳人数为9841人。赣州公园的有效避难面积是16289平方米,则可容纳人数为8144人。
采访中,有地震专家告诉记者,防震减灾是一项造福于民的无限期工程,多付出一份汗水和心血,就是多造福一点给我们人类自己。应急避难场所的修建,说明政府管理中科学、透明的灾害处理方式和城市危机管理的意识正在形成。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一旦灾难真正来临,我们才不会束手无策。身边的一个又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将成为给千百万人提供生命保障的避难所,成为呵护生命的新家园。
根据方案,黄金广尝奥林匹克广尝赣州公园作为市级、区级、社区级示范工程项目,将力争今年10月底前完成示范项目施工设计,11月开工建设。赣州黄金广场位于新老城区接合部的人口稠密区,地形开阔,绿地面积达13.33公顷,具有成为市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良好条件。记者何敏摄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
(GB21734-2008)(部分)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为应对地震等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分为以下三类:Ⅰ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具备综合设施配置,可安置受助人员30天以上;Ⅱ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具备一般设施配置,可安置受助人员10天至30天;Ⅲ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具备基本设施配置,可安置受助人员10天以内。
——我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开建在即
核心提示:
我市在全省11个设区市中率先开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计划11月开工建设。
建设目标:2011年12月,赣州中心城区建设完成市级(相当GB21734-2008Ⅰ类)、区级(相当于GB21734-2008Ⅱ类)、社区级(相当于GB21734-2008Ⅲ类)应急避难场所示范项目各1个,分别为黄金广尝奥林匹克广场和赣州公园。
至2015年,赣州中心城区应建设完成市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3个,完成区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11个,完成社区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30个。各县(市)城区分别完成地震应急避难场所2个,乡镇至少完成1个。
近日,在赣州上映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勾起了人们对34年前那场突发性灾难的记忆。影片中,地震发生时的惨烈场面让人心悸。且不说去年我市大余、崇义、南康、信丰等地遭受百年未遇的‘7·3’特大洪灾,今年5月,全市局部遭受的那场特大洪灾还历历在目。
面对日益频繁的各种极端天气和地质灾害,人们对自己的生存环境也多了一些思考和担忧。灾难一旦降临,哪里是我们的避难之所?我市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状况如何?连日来,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调查。
前瞻科学规划先行一步
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早在2008年,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了建设城市交通应急通道体系等内容的八项体系建设。当年12月25日,市“两办”下发《赣州市城市交通应急通道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各地加强应急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以切实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能力。
2009年1月8日,省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震救灾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2010年底前,规划人口在50万以上的市要建成3个以上应急避难示范场所;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县(市、区)也要建成1处以上应急避难场所。
今年9月,市政府下发《赣州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施方案》,在全省11个设区市中迈出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第一步。
防范因地制宜平灾结合
市地震局局长肖士干介绍说,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国际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同时也是现代城市用于民众躲避地震、洪水、火灾、爆炸等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的安全避难场所。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体现了政府的城市应急管理水平和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危机管理意识和灾害防范意识。
我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施方案提到统一规划,即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作为城市必需的公共设施列入规划,与城市建设同步推进。未来城市在进行公园、绿地、广场等规划建设时,须充分考虑地震应急避险的需要,并在规划中做到统筹考虑,综合利用。在地震、火灾、洪灾、有毒气体泄露等灾害发生时作为避难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必须与公园、绿地、广尝学校操尝体育场(馆)建设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根据人口分布、建筑密度等实际情况,结合公园、绿地等空旷场地的分布与人群疏散需求,提升公园、绿地等公共场地避难、避险功能。
确定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公园、绿地、休闲广尝学校操尝体育场(馆)等场地,平时完全服务于设计功能,在遇突发公共事件时,发挥其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
应急灾害来临标牌指路
破坏性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群众该往哪儿疏散?指引标识牌不可少。
根据标准,应急避难场所附近应设置标识牌,为民众提供应急避难场所的方位及距离。它分为地震应急疏散场地和地震应急避险路线标识牌。
地震应急避险疏散路线标识牌,是指在地震应急避险场所周边(约500米)道路交叉路口设置的标有方向和距离的应急避难疏散指示牌。地震应急避险疏散场地标识牌,是指在公园、绿地、操尝广尝空地等场所设置的标有小人奔跑标志的应急避难场所指示牌。
标识牌将采用高强度反光膜材料,底色为绿色,图案为白色,由中文、英文,地震应急避险疏散场所图形符号、方向、距离等组成。
目前,北京市朝阳区元大都遗址公园和沈阳市沈北新区银河广场是我国建设较标准、功能较为完善的城市避难场所。我市的应急避难场所标志设置主要参照北京市地方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志》(DB11/224-2004)进行设置。
防震未雨绸缪造福市民
来自中国地震局的数据显示,全国已有181个大中城市建设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目前,赣州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超过60平方公里,人口约60多万。市地震局震情监测科负责人赖智华向记者介绍了这样一个计算公式,应急避难场所可容纳人数=有效避难面积÷2。以章江新区的黄金广场为例,它是市级避难场所,有效避难面积为63485平方米,所以可容纳人数为31742人。奥林匹克广场有效避难面积为19682平方米,则可容纳人数为9841人。赣州公园的有效避难面积是16289平方米,则可容纳人数为8144人。
采访中,有地震专家告诉记者,防震减灾是一项造福于民的无限期工程,多付出一份汗水和心血,就是多造福一点给我们人类自己。应急避难场所的修建,说明政府管理中科学、透明的灾害处理方式和城市危机管理的意识正在形成。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一旦灾难真正来临,我们才不会束手无策。身边的一个又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将成为给千百万人提供生命保障的避难所,成为呵护生命的新家园。
根据方案,黄金广尝奥林匹克广尝赣州公园作为市级、区级、社区级示范工程项目,将力争今年10月底前完成示范项目施工设计,11月开工建设。赣州黄金广场位于新老城区接合部的人口稠密区,地形开阔,绿地面积达13.33公顷,具有成为市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良好条件。记者何敏摄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
(GB21734-2008)(部分)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为应对地震等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分为以下三类:Ⅰ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具备综合设施配置,可安置受助人员30天以上;Ⅱ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具备一般设施配置,可安置受助人员10天至30天;Ⅲ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具备基本设施配置,可安置受助人员10天以内。
今天(12/26日星期四) | 明天(12/27日星期五) | 后天(12/28日星期六) | 第四天(12/29日星期日) | 第五天(12/30日星期一) |
低温6℃ | 低温2℃~高温13℃ | 低温2℃~高温15℃ | 低温6℃~高温18℃ | 低温6℃~高温19℃ |
转阴 <3级 |
多云转晴 <3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赣州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