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在汶川开创“广东奇迹”
2010-10-09
造血广东省委书记广东质量广东速度5+2
内容摘要:于是,广东援建多管齐下确保“广东质量”,“援建工程的质量要体现广东水平,使支援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每个援建项目都“掐着秒表”,“白+黑”三班倒,“5+2”不停歇,为震区建造安全新家在汶川开创“广东奇迹”
渔子溪河畔,新的映秀拔地而起。
“蛮力”“巧劲”为奇迹加速
走进惠州援建组的办公驻点,记者立刻注意到贴在墙壁上的《工程进度监督一览表》,一层盖一层,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各项工程分解任务、进展情况以及拖延原因,每一项任务落实到具体人,有责必咎,有罚到人。
类似的表格,在广东多个援建组都能看到,中山援建组同样采用了这种一览表,组长黄永林介绍,从一开始,他们就把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进度要求具体化,根据每个项目的具体情况合理制订了时间表,并采取倒排工期的办法加强进度控制。
施工中,余震、供水、供电、建材、运输、地质和天气等困难需要一一克服,“这是理由,但又不是理由。”黄永林说。
援建组体会最深的,是大家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创造速度”的环节,不让任何一个加速的机会被忽视的坚持。
黄永林介绍,为保证漩口镇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推进,中山市在漩口镇上演了“一场速度之役”―――
用1个月的时间,完成漩口镇总体规划方案和集镇中心详细控制性规划方案;
用2个月的时间,初步完成了供水、学校、幼儿园、医院、安居安置房、派出所、市场等重点民生工程项目的建筑设计方案。
有了方案,接下来的施工就是依葫芦画瓢,轻松了不少。而前期节省下的时间,让后期施工能抠出细活、抠出精品。
“巴山夜雨涨秋池”,来汶川前,惠州工作组黄进锋就熟背这句千古流传的佳句。到汶川后,他才体会到“雨的可怕”。
“一年365天至少有300天下雨。”回忆起赶进度的日子,黄进锋记忆犹新。完工的期限就像悬挂在头顶的利箭,但天上的雨却从不吝啬,该怎么下就怎么下。
无奈之下,黄进锋和同事用彩条布搭起了一个个“雨罩”,把工地罩起来,“就像在温室里施工”。当地人看着彩色的工地,路过都要进来看看,但没呆几分钟就赶紧跑出去,“因为里面几乎不透气,时间长了就缺氧”。
撤掉“雨罩”后,如何让建筑里的水分尽快蒸发,又成为一个难题。这时,雨多反而成为利好因素。雨量丰富时,当地数量众多的小水电就能满负荷运转,有了充足的电,援建组“奢侈”地开起电烤炉,取暖的不是人,而是刚刚竣工的建筑。
但比起没有原材料,这些困难只是小巫见大巫。
充足的建筑原材料供给,是保证工程进度的源头活水。然而,灾后交通阻塞严重,汶川当地生产能力又有限,混凝土、红砖、钢材等往日里并不紧俏的材料,当时都要靠“抢”。
“有钱都不一定买得到,要买到价廉物美的材料更是难上加难。”广州援建组工作人员说。各援建组开始各显神通,但到头来发现,大家的秘诀都差不多:和当地干部群众合作,整合地方资源“抢”材料。
惠州援建组的创意更绝,成立一个“选材用材小组”,由当地乡党委书记任组长,确定材料、价格,全由当地人作主。
“就像滚雪球一样,当地的人脉全整合起来了。”工作组成员还记得,当时红砖非常紧张,每块1块钱都不一定买得到。但“选材用材小组”发动当地人的资源,四处寻找货源,最后以每块0.45元拿到一批优质红砖。
这都是广东人在汶川“蛮力”中的“巧劲”。
广东
速度
汶川映秀,工人们不分日夜在工地上忙碌,为的是灾区人民的新生活早日来临。
本版撰文:
南方日报记者徐滔汶川报道
实习生王巧爱李玲芳
本版摄影:南方日报记者苏仕日
2008年5月12日,汶川几乎被一场8级特大地震从这个世界上抹去。两年后,它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眼前。
就像等待一份考卷的分数,广东援建汶川工作组等来了收官的日子。
汶川地震后,他们的努力让世界的目光一次又一次地聚集在这个中国西南小城。
震后的汶川,需要速度;震后的汶川人,需要一个常住久安的家园,一个光明有希望的明天。
“快一些,再快一些!”过去的两年里,在汶川扎根的广东人铆足了劲。两年后,他们交上一份写满“奇迹”的答卷。
“广东速度”、“广东质量”、“广东信念”、“广东眼光”……在汶川,这样的赞誉不绝于耳。它代表的不仅仅是速度,不仅仅是“奇迹”,它诠释的是,广东人对灾区重建这个课题的答复,是责任之重,更是信念之诚,是用情之深。
而今,站在漂亮的汶川街道上,回首走过的路,我们可以自豪地为这份答卷,打出一个漂亮的分数。
为重建植入“造血”基因
“援建组迟早是要走的,建的房子也只是房子,这里的老百姓将来如何生活得更好?”从一开始,广东援建组就在思考“后援建时代”的问题。
要为灾后的汶川“造血”,让它起死回生,就应打破传统的平面行政区划格局,实施跨平面空间的行政区规划布局。
这样一来,就应在异地发达的大、中城市近郊,设立灾区具有行政管辖权的地震灾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使其借助大、中城市的人才、资金、技术、市场优势,与灾区的自然资源优势结合,进而形成灾区的经济增长极,最终实现灾区依靠自身“造血”发展的目的。
今年4月份,汶川县最大产业扶持项目“广东-汶川工业园”在成都市金堂县开园。这是一个安排了4亿元援建资金而建设的跨地域工业集中区,对优化产业布局,实现工业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也是灾区重建过程中增强灾区“造血”能力的重要里程碑。目前招商签约金额已累计超过40亿元。
在援建过程中,因地制宜地寻求发展,更是灾区为自己“造血”,谋求长远发展的出路所在。
在威州砂窝子,广州援建者建起了阿坝州地区最大规模的专业化市场,并于今年5月底正式投入了使用。半年来,通过“公司+市场+采购商”的经营模式,威州市场把汶川及周边地区农民生产的蔬菜、水果、家禽等农畜产品集中起来,源源不断地销往成都乃至全国。
对口援建水磨镇的佛山市,将援建工作的重心放在帮助该镇农业大镇向商贸大镇的大转变身上,打算将水磨镇改造成集教育、休闲、度假等诸多功能于一身。
为了谋划水磨镇老百姓的未来生计,不仅援建的每一套安居安置房都配套一个商铺,而且打通隧道,建成青城山到水磨的道路,将水磨镇与成都融为一体。
在援建的道路上,这些同时追求积极“造血”的重建区,因为新血液的注入,面貌焕然一新。
在广东的帮助下,汶川各项产业逐步恢复,经济发展呈现回升势头。目前,汶川37户规模以上企业有26户恢复生产;恢复樱桃、猕猴桃、茶叶、蔬菜、花卉等特色基地5万余亩,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7个,培养种养专业大户100余户。
汪洋书记充分肯定“输血与造血并重、重建与发展并举”的援建思路,并希望援建工作既充分考虑汶川县经济、社会、文化、自然条件和民族等各方面实际条件,又立足长远,统筹规划产业配置、功能定位,增强灾区自我“造血”功能。
汶川县委书记青理东介绍,今年前3个季度,汶川完成生产总值14.5亿元,同比增长28.4%;1―10月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675万元,同比增长37%。农业、工业产值和旅游业收入实现了大幅增长。
在“造血”模式下,灾区在走向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汶川有了期待,更有了希望。
不是打补丁,而是造铁衣
如今的汶川,高山河谷之间树起了崭新的现代化住宅、学校、医院和各项公共设施,“汶川的硬件设施建设至少提前了20年”。
一场毁灭性灾害,让汶川人民顷刻间一无所有,为了安全重建,广东人奉献给汶川人民的不仅是“广东速度”,还是“广东质量”,不仅要在短时间之内,为他们建造出可以遮风挡雨的地方,更要为他们建造一个安全的家。
为了建造一个安全的汶川,广东省委、省政府站在战略高度,提出了“广东对口支援,请中央放心;汶川恢复重建,让群众满意”的对口援建理念。
灾区重建任务紧迫,为确保3年重建任务提前完成,广东援建组会同汶川县对援建项目实行全过程目标倒逼管理,追求着它在非常时期的“广东效率”,但工期越紧,越要加强质量和安全管理。
于是,广东援建多管齐下确保“广东质量”,“援建工程的质量要体现广东水平,使支援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援建工作展开一年多来,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
效率下的汶川一中,更是质量之作,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金德钧甚至认为,汶川一中无论从结构处理还是外观造型都有独到之处,具备申报“鲁班奖”的条件。它还获得了四川省2009年度灾后援建工程“天府杯”金奖工程。
让人欣喜的是,汶川一中不仅仅是个案。所有援建项目均以抗震8度或9度设防,把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防震减灾技术应用到援建项目中,采用橡胶隔震垫、滑板支座、消能阻尼器等隔震技术,大大提高了抗震能力和建筑安全度;
广州援建的县城威州镇规划了3个避难广场,再有灾难发生,这里是城市的最后一道屏障;
汶川二小教学楼下方加装橡胶隔震垫,这样的“空中楼阁”,“9级地震摇不垮”,汶川的未来将在这里茁壮成长;
2010年8月14日凌晨,曾经的震中汶川发生强降雨,全县发生16处泥石流。岷江河段被阻,河流改道,河水进入正在重建中的映秀镇。
实践证明,广东“三分之一的项目资金花在地下”,科学重建的成果经住了暴雨、山洪、泥石流的重重考验―――71栋749户房屋被洪水冲刷浸泡4天4夜后,专家鉴定,房屋依然安全!6栋水厂单体建筑地基基础的承重性能未受到影响,能够正常安全使用。
“重建不是简单地打补丁,而是造一块‘铁衣’。”广东的援建干部如是说。
像超人一样争分夺秒
这个学期,已经是中学生陈雁在新学校度过的第二年。
雁门乡地界内的岷江边上,广东最大的援建项目―――汶川一中背靠撕裂的山体,傲然矗立。
地震中,由于严重受损,这所学校曾长期牵动着世人的心;地震后,又因为她的重生“神话”,再次被世人聚焦。
2009年2月3日。汶川县第一中学开挖第一铲土。用了180多天,占地160多亩、总建筑面积约6.89万平方米、可容纳5000余名师生的新校园竣工。广东人在这里创造了近乎奇迹的施工速度,“魔鬼速度”一时传为佳话。
速度是干出来的。
9台塔吊、4个混凝土搅拌站和6台发电机等大量机械设备,150多名管理人员与1800多名工人,24小时不停歇作业忙碌在工地上。“最高峰时每3分钟就有一辆大卡车进出工地,运输建材。”
有着15年工龄的工人黄先利告诉南方日报记者:“从没经历过密度这么高、要求这么严的工程”。
竣工时,汶川一中工程的项目经理李耀南哭了。180天的工期,一共加了179个夜班。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毫不掩饰赞美:“在灾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广东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地率先整体完成汶川学校重建任务,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完成的奇迹,是给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最好的献礼。”
与汶川一中一起被世人铭记称赞的,还有惠州援建汶川三江乡的“神速”。
这个乡,距离震中只有10公里,境内道路严重损毁,桥梁垮塌5座,与外界、村与村之间的交通全部中断。境内的12座电站全部受损。地震后,水、电、道路、通讯联络全部中断,成了一座孤岛。
去年9月,由惠州援建三江乡的46个项目全部竣工,投资总额超过2.1亿元;三江乡场镇面积由震前的0.39平方公里扩展为1.1平方公里,水乡藏寨已具规模,成为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第一个恢复重建项目整体竣工的乡镇,创造了3年任务13个月完成的奇迹。
奇迹不胜枚举:
2009年5月12日,担负着援建映秀重任的东莞,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市政工程已完成工程总量的85%;房建工程完成工程总量的85%,各项工程建设在去年9月底前全部完成。
2009年8月27日,在汶川一中操场举行的援建汶川县学校项目整体交钥匙仪式上,广东省省长黄华华交出钥匙的一刻,全场掌声雷动。此时,距援建组进入汶川刚好一年。
佛山援建工作组成员、水磨中学建设总指挥长梁品超永远不会忘记开工之时的场景:工地建筑有近2万平方米的地基,埋藏着近千块数十吨重的石头,工地上没有重型起重机。为保证工期,佛山甚至让300多名建筑工人乘飞机从广州飞来,投入施工。仅160天,一座教学大楼就拔地而起。
援建干部说,每一个项目,基本都是“掐着秒表”在与时间赛跑,“白+黑”三班倒,“5+2”没有停歇。
每一个援建工地上,几乎都能发现两套以上的模板。在震后的汶川,为了赶进度,广东援建组不惜成本,“只要能保证质量,怎么快怎么来”。
“板房里的群众每天来工地看几趟,临时教室里的学生每天问什么时候能搬进新学校。”惠州援建组成员钟武说正是灾区群众的渴望,让他们天天“像超人一样争分夺秒”。
如今的汶川,脚下是一望无际的新公路,身边是拔地而起的新楼房。不到两年时间内,广东人在汶川用“快”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但背后,是不为人知、艰苦卓绝的努力。
内容摘要:于是,广东援建多管齐下确保“广东质量”,“援建工程的质量要体现广东水平,使支援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每个援建项目都“掐着秒表”,“白+黑”三班倒,“5+2”不停歇,为震区建造安全新家在汶川开创“广东奇迹”
渔子溪河畔,新的映秀拔地而起。
“蛮力”“巧劲”为奇迹加速
走进惠州援建组的办公驻点,记者立刻注意到贴在墙壁上的《工程进度监督一览表》,一层盖一层,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各项工程分解任务、进展情况以及拖延原因,每一项任务落实到具体人,有责必咎,有罚到人。
类似的表格,在广东多个援建组都能看到,中山援建组同样采用了这种一览表,组长黄永林介绍,从一开始,他们就把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进度要求具体化,根据每个项目的具体情况合理制订了时间表,并采取倒排工期的办法加强进度控制。
施工中,余震、供水、供电、建材、运输、地质和天气等困难需要一一克服,“这是理由,但又不是理由。”黄永林说。
援建组体会最深的,是大家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创造速度”的环节,不让任何一个加速的机会被忽视的坚持。
黄永林介绍,为保证漩口镇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推进,中山市在漩口镇上演了“一场速度之役”―――
用1个月的时间,完成漩口镇总体规划方案和集镇中心详细控制性规划方案;
用2个月的时间,初步完成了供水、学校、幼儿园、医院、安居安置房、派出所、市场等重点民生工程项目的建筑设计方案。
有了方案,接下来的施工就是依葫芦画瓢,轻松了不少。而前期节省下的时间,让后期施工能抠出细活、抠出精品。
“巴山夜雨涨秋池”,来汶川前,惠州工作组黄进锋就熟背这句千古流传的佳句。到汶川后,他才体会到“雨的可怕”。
“一年365天至少有300天下雨。”回忆起赶进度的日子,黄进锋记忆犹新。完工的期限就像悬挂在头顶的利箭,但天上的雨却从不吝啬,该怎么下就怎么下。
无奈之下,黄进锋和同事用彩条布搭起了一个个“雨罩”,把工地罩起来,“就像在温室里施工”。当地人看着彩色的工地,路过都要进来看看,但没呆几分钟就赶紧跑出去,“因为里面几乎不透气,时间长了就缺氧”。
撤掉“雨罩”后,如何让建筑里的水分尽快蒸发,又成为一个难题。这时,雨多反而成为利好因素。雨量丰富时,当地数量众多的小水电就能满负荷运转,有了充足的电,援建组“奢侈”地开起电烤炉,取暖的不是人,而是刚刚竣工的建筑。
但比起没有原材料,这些困难只是小巫见大巫。
充足的建筑原材料供给,是保证工程进度的源头活水。然而,灾后交通阻塞严重,汶川当地生产能力又有限,混凝土、红砖、钢材等往日里并不紧俏的材料,当时都要靠“抢”。
“有钱都不一定买得到,要买到价廉物美的材料更是难上加难。”广州援建组工作人员说。各援建组开始各显神通,但到头来发现,大家的秘诀都差不多:和当地干部群众合作,整合地方资源“抢”材料。
惠州援建组的创意更绝,成立一个“选材用材小组”,由当地乡党委书记任组长,确定材料、价格,全由当地人作主。
“就像滚雪球一样,当地的人脉全整合起来了。”工作组成员还记得,当时红砖非常紧张,每块1块钱都不一定买得到。但“选材用材小组”发动当地人的资源,四处寻找货源,最后以每块0.45元拿到一批优质红砖。
这都是广东人在汶川“蛮力”中的“巧劲”。
广东
速度
汶川映秀,工人们不分日夜在工地上忙碌,为的是灾区人民的新生活早日来临。
本版撰文:
南方日报记者徐滔汶川报道
实习生王巧爱李玲芳
本版摄影:南方日报记者苏仕日
2008年5月12日,汶川几乎被一场8级特大地震从这个世界上抹去。两年后,它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眼前。
就像等待一份考卷的分数,广东援建汶川工作组等来了收官的日子。
汶川地震后,他们的努力让世界的目光一次又一次地聚集在这个中国西南小城。
震后的汶川,需要速度;震后的汶川人,需要一个常住久安的家园,一个光明有希望的明天。
“快一些,再快一些!”过去的两年里,在汶川扎根的广东人铆足了劲。两年后,他们交上一份写满“奇迹”的答卷。
“广东速度”、“广东质量”、“广东信念”、“广东眼光”……在汶川,这样的赞誉不绝于耳。它代表的不仅仅是速度,不仅仅是“奇迹”,它诠释的是,广东人对灾区重建这个课题的答复,是责任之重,更是信念之诚,是用情之深。
而今,站在漂亮的汶川街道上,回首走过的路,我们可以自豪地为这份答卷,打出一个漂亮的分数。
为重建植入“造血”基因
“援建组迟早是要走的,建的房子也只是房子,这里的老百姓将来如何生活得更好?”从一开始,广东援建组就在思考“后援建时代”的问题。
要为灾后的汶川“造血”,让它起死回生,就应打破传统的平面行政区划格局,实施跨平面空间的行政区规划布局。
这样一来,就应在异地发达的大、中城市近郊,设立灾区具有行政管辖权的地震灾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使其借助大、中城市的人才、资金、技术、市场优势,与灾区的自然资源优势结合,进而形成灾区的经济增长极,最终实现灾区依靠自身“造血”发展的目的。
今年4月份,汶川县最大产业扶持项目“广东-汶川工业园”在成都市金堂县开园。这是一个安排了4亿元援建资金而建设的跨地域工业集中区,对优化产业布局,实现工业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也是灾区重建过程中增强灾区“造血”能力的重要里程碑。目前招商签约金额已累计超过40亿元。
在援建过程中,因地制宜地寻求发展,更是灾区为自己“造血”,谋求长远发展的出路所在。
在威州砂窝子,广州援建者建起了阿坝州地区最大规模的专业化市场,并于今年5月底正式投入了使用。半年来,通过“公司+市场+采购商”的经营模式,威州市场把汶川及周边地区农民生产的蔬菜、水果、家禽等农畜产品集中起来,源源不断地销往成都乃至全国。
对口援建水磨镇的佛山市,将援建工作的重心放在帮助该镇农业大镇向商贸大镇的大转变身上,打算将水磨镇改造成集教育、休闲、度假等诸多功能于一身。
为了谋划水磨镇老百姓的未来生计,不仅援建的每一套安居安置房都配套一个商铺,而且打通隧道,建成青城山到水磨的道路,将水磨镇与成都融为一体。
在援建的道路上,这些同时追求积极“造血”的重建区,因为新血液的注入,面貌焕然一新。
在广东的帮助下,汶川各项产业逐步恢复,经济发展呈现回升势头。目前,汶川37户规模以上企业有26户恢复生产;恢复樱桃、猕猴桃、茶叶、蔬菜、花卉等特色基地5万余亩,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7个,培养种养专业大户100余户。
汪洋书记充分肯定“输血与造血并重、重建与发展并举”的援建思路,并希望援建工作既充分考虑汶川县经济、社会、文化、自然条件和民族等各方面实际条件,又立足长远,统筹规划产业配置、功能定位,增强灾区自我“造血”功能。
汶川县委书记青理东介绍,今年前3个季度,汶川完成生产总值14.5亿元,同比增长28.4%;1―10月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675万元,同比增长37%。农业、工业产值和旅游业收入实现了大幅增长。
在“造血”模式下,灾区在走向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汶川有了期待,更有了希望。
不是打补丁,而是造铁衣
如今的汶川,高山河谷之间树起了崭新的现代化住宅、学校、医院和各项公共设施,“汶川的硬件设施建设至少提前了20年”。
一场毁灭性灾害,让汶川人民顷刻间一无所有,为了安全重建,广东人奉献给汶川人民的不仅是“广东速度”,还是“广东质量”,不仅要在短时间之内,为他们建造出可以遮风挡雨的地方,更要为他们建造一个安全的家。
为了建造一个安全的汶川,广东省委、省政府站在战略高度,提出了“广东对口支援,请中央放心;汶川恢复重建,让群众满意”的对口援建理念。
灾区重建任务紧迫,为确保3年重建任务提前完成,广东援建组会同汶川县对援建项目实行全过程目标倒逼管理,追求着它在非常时期的“广东效率”,但工期越紧,越要加强质量和安全管理。
于是,广东援建多管齐下确保“广东质量”,“援建工程的质量要体现广东水平,使支援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援建工作展开一年多来,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
效率下的汶川一中,更是质量之作,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金德钧甚至认为,汶川一中无论从结构处理还是外观造型都有独到之处,具备申报“鲁班奖”的条件。它还获得了四川省2009年度灾后援建工程“天府杯”金奖工程。
让人欣喜的是,汶川一中不仅仅是个案。所有援建项目均以抗震8度或9度设防,把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防震减灾技术应用到援建项目中,采用橡胶隔震垫、滑板支座、消能阻尼器等隔震技术,大大提高了抗震能力和建筑安全度;
广州援建的县城威州镇规划了3个避难广场,再有灾难发生,这里是城市的最后一道屏障;
汶川二小教学楼下方加装橡胶隔震垫,这样的“空中楼阁”,“9级地震摇不垮”,汶川的未来将在这里茁壮成长;
2010年8月14日凌晨,曾经的震中汶川发生强降雨,全县发生16处泥石流。岷江河段被阻,河流改道,河水进入正在重建中的映秀镇。
实践证明,广东“三分之一的项目资金花在地下”,科学重建的成果经住了暴雨、山洪、泥石流的重重考验―――71栋749户房屋被洪水冲刷浸泡4天4夜后,专家鉴定,房屋依然安全!6栋水厂单体建筑地基基础的承重性能未受到影响,能够正常安全使用。
“重建不是简单地打补丁,而是造一块‘铁衣’。”广东的援建干部如是说。
像超人一样争分夺秒
这个学期,已经是中学生陈雁在新学校度过的第二年。
雁门乡地界内的岷江边上,广东最大的援建项目―――汶川一中背靠撕裂的山体,傲然矗立。
地震中,由于严重受损,这所学校曾长期牵动着世人的心;地震后,又因为她的重生“神话”,再次被世人聚焦。
2009年2月3日。汶川县第一中学开挖第一铲土。用了180多天,占地160多亩、总建筑面积约6.89万平方米、可容纳5000余名师生的新校园竣工。广东人在这里创造了近乎奇迹的施工速度,“魔鬼速度”一时传为佳话。
速度是干出来的。
9台塔吊、4个混凝土搅拌站和6台发电机等大量机械设备,150多名管理人员与1800多名工人,24小时不停歇作业忙碌在工地上。“最高峰时每3分钟就有一辆大卡车进出工地,运输建材。”
有着15年工龄的工人黄先利告诉南方日报记者:“从没经历过密度这么高、要求这么严的工程”。
竣工时,汶川一中工程的项目经理李耀南哭了。180天的工期,一共加了179个夜班。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毫不掩饰赞美:“在灾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广东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地率先整体完成汶川学校重建任务,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完成的奇迹,是给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最好的献礼。”
与汶川一中一起被世人铭记称赞的,还有惠州援建汶川三江乡的“神速”。
这个乡,距离震中只有10公里,境内道路严重损毁,桥梁垮塌5座,与外界、村与村之间的交通全部中断。境内的12座电站全部受损。地震后,水、电、道路、通讯联络全部中断,成了一座孤岛。
去年9月,由惠州援建三江乡的46个项目全部竣工,投资总额超过2.1亿元;三江乡场镇面积由震前的0.39平方公里扩展为1.1平方公里,水乡藏寨已具规模,成为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第一个恢复重建项目整体竣工的乡镇,创造了3年任务13个月完成的奇迹。
奇迹不胜枚举:
2009年5月12日,担负着援建映秀重任的东莞,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市政工程已完成工程总量的85%;房建工程完成工程总量的85%,各项工程建设在去年9月底前全部完成。
2009年8月27日,在汶川一中操场举行的援建汶川县学校项目整体交钥匙仪式上,广东省省长黄华华交出钥匙的一刻,全场掌声雷动。此时,距援建组进入汶川刚好一年。
佛山援建工作组成员、水磨中学建设总指挥长梁品超永远不会忘记开工之时的场景:工地建筑有近2万平方米的地基,埋藏着近千块数十吨重的石头,工地上没有重型起重机。为保证工期,佛山甚至让300多名建筑工人乘飞机从广州飞来,投入施工。仅160天,一座教学大楼就拔地而起。
援建干部说,每一个项目,基本都是“掐着秒表”在与时间赛跑,“白+黑”三班倒,“5+2”没有停歇。
每一个援建工地上,几乎都能发现两套以上的模板。在震后的汶川,为了赶进度,广东援建组不惜成本,“只要能保证质量,怎么快怎么来”。
“板房里的群众每天来工地看几趟,临时教室里的学生每天问什么时候能搬进新学校。”惠州援建组成员钟武说正是灾区群众的渴望,让他们天天“像超人一样争分夺秒”。
如今的汶川,脚下是一望无际的新公路,身边是拔地而起的新楼房。不到两年时间内,广东人在汶川用“快”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但背后,是不为人知、艰苦卓绝的努力。
今天(12/13日星期五) | 明天(12/14日星期六) | 后天(12/15日星期日) | 第四天(12/16日星期一) | 第五天(12/17日星期二) |
低温11℃~高温17℃ | 低温9℃~高温14℃ | 低温8℃~高温15℃ | 低温11℃~高温20℃ | 低温12℃~高温22℃ |
多云 3-4级转4-5级 |
晴 3-4级 |
晴转多云 <3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佛山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