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
佛山极端天气15人死亡 救命预警被指嫌贫爱富
2011-04-17 来源:腾讯网
佛山街头电线杆被大风刮倒
一名用户展示手机短信天气预报的收费信息
4月17日,广东遭遇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袭击,几分钟肆虐,造成18人死亡155人受伤。其中,佛山成为重灾区,出现了14级阵风,死亡15人,多处建筑被摧毁。
这次灾害天气,当地气象部门提前7分钟做出了准确预报,并发出警报。可惜,在高度发达的通信体系之下,高科技手段获取的预警信息,从气象台到公众的“最后一公里”出现梗阻,预警的救命短信没有传达给所有纳税人,而是只供给了收费用户和部分领导干部。
灾情
气象局提前7分钟预警
极端恶劣天气给佛山市造成了重大损失。有11人死亡是发生在经济高度发达的顺德区,而在该区最富裕的容桂街道,也有3人丧命在与强台风相当的14级阵风中。
据佛山市气象局介绍,4月15日,气象局发布了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的天气预报。17日11时03分,顺德区气象局先发布了雷雨大风消息,并在预测出较为准确的雷雨大风信息后,12时45分,又发布了雷雨大风蓝色(四级)预警信号。
12时52分,顺德区陈村镇仙涌村就录到了全省最大的14级阵风。警报发布与灾害性天气出现间隔为7分钟。
顺德气象局表示,在这7分钟里,顺德区气象局一是通过传真,向当地电视台、电台、三防部门等发送了警报;二是通过系统向顺德区的250块气象显示屏发送;三是在网站上发布了气象警报信息。
警报
救命短信“嫌贫爱富”
显而易见,提前7分钟的重大灾情预报,通过这三个渠道不足以通达广大市民,特别是身处农村、厂区敏感地带的打工族。
灾后,佛山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顺德区气象局通报了除电视台、电台等常规公共传播渠道外,手机短信的发送情况:
15日,第一次预警,预警短信向“12121”用户发送,这部分用户每月交费2元,总数在30万左右。16日、17日作了第二次预警,预警短信“向顺德区相关决策部门的决策人员,主要是村主任、村书记以上的人员,总数在3000人左右进行发放”。
质疑
大众为何收不到预警
顺德人口近200万,“30万+3千”,这条救命短信“有选择性”的发送范围遭到公众强烈质疑。认为如此重大的灾情预报,第一次发给收费用户,第二次发给“决策人士”,“普罗大众没有收到信息,这是一种失职”。
佛山市气象局解释说,向收费用户发送的预警信息是15日发送的,当时它还不算警报,而是常规天气预报。根据规定,常规天气预报信息必须经过手机用户本人确认才能向其发送。广东气象台曾尝试过免费向公众发送常规天气信息,但有市民以“骚扰”为由向气象部门投诉。
对于17日获得准确预报后“预警信息只向有权者发送”的质疑,佛山气象局说,这些发送对象其实是当地防灾减灾体系中的安全负责人或联络员,如三防部门、学校、村(居)委会、车站和主要工地的安全负责人,这是按照防灾减灾预案,以便他们采取相应的措施组织防灾减灾。
信息
传送梗阻失救命良机
“救命”警报为什么不用最快捷有效的手机短信发送?面对这个质疑,“信息梗阻”问题浮出水面。
广东省气象局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副主任关小文说,海量群发信息不像用户点对点的手机短信,全省气象系统短信端口的总发送能力是每秒5000条,顺德区气象局的短信发送能力是每秒30条,也就是每小时最大发送量是10万8千条。顺德人口近200万,这意味着绝大部分手机用户收到短信时灾害天气早已结束。
“这不是钱的问题。”关小文说,大范围全网发送预警信息,需要报省应急办批准,再通知三大通讯运营商传送,运营商再作发送准备工作。这个过程,通常需要一个小时。
对此,广东省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副处长熊亚丽说:“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发送上千万条的信息,单凭一个部门的力量和单一的渠道,难以承担这么重的任务。”
建议
灾害警报立体化发布
巨大投入拼抢天气预报提前量,每一秒钟都来之不易。在高度发达的通信体系之下,手机短信是最快捷的方式,但存在发送能力限制问题,通知不了最需要抢险避灾的广大群众,这个提前量还有什么意义?
社会意见认为,“佛山天气警报信息事件”反映出当前我国灾害警报信息发布机制和渠道仍有待完善,需要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多渠道发布机制。如何形成短信、电视、电台、广播、社区信息等互为补充的立体化发布体系,是未来灾害预警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
针对气象台的预警发布渠道有限的问题,不少网友建议,气象部门应该很好地利用现代传播工具,如“电视”、“微博”等,效仿香港悬挂“风球”,在电视台上滚动播出,最大范围地传播。据新华社
一名用户展示手机短信天气预报的收费信息
4月17日,广东遭遇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袭击,几分钟肆虐,造成18人死亡155人受伤。其中,佛山成为重灾区,出现了14级阵风,死亡15人,多处建筑被摧毁。
这次灾害天气,当地气象部门提前7分钟做出了准确预报,并发出警报。可惜,在高度发达的通信体系之下,高科技手段获取的预警信息,从气象台到公众的“最后一公里”出现梗阻,预警的救命短信没有传达给所有纳税人,而是只供给了收费用户和部分领导干部。
灾情
气象局提前7分钟预警
极端恶劣天气给佛山市造成了重大损失。有11人死亡是发生在经济高度发达的顺德区,而在该区最富裕的容桂街道,也有3人丧命在与强台风相当的14级阵风中。
据佛山市气象局介绍,4月15日,气象局发布了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的天气预报。17日11时03分,顺德区气象局先发布了雷雨大风消息,并在预测出较为准确的雷雨大风信息后,12时45分,又发布了雷雨大风蓝色(四级)预警信号。
12时52分,顺德区陈村镇仙涌村就录到了全省最大的14级阵风。警报发布与灾害性天气出现间隔为7分钟。
顺德气象局表示,在这7分钟里,顺德区气象局一是通过传真,向当地电视台、电台、三防部门等发送了警报;二是通过系统向顺德区的250块气象显示屏发送;三是在网站上发布了气象警报信息。
警报
救命短信“嫌贫爱富”
显而易见,提前7分钟的重大灾情预报,通过这三个渠道不足以通达广大市民,特别是身处农村、厂区敏感地带的打工族。
灾后,佛山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顺德区气象局通报了除电视台、电台等常规公共传播渠道外,手机短信的发送情况:
15日,第一次预警,预警短信向“12121”用户发送,这部分用户每月交费2元,总数在30万左右。16日、17日作了第二次预警,预警短信“向顺德区相关决策部门的决策人员,主要是村主任、村书记以上的人员,总数在3000人左右进行发放”。
质疑
大众为何收不到预警
顺德人口近200万,“30万+3千”,这条救命短信“有选择性”的发送范围遭到公众强烈质疑。认为如此重大的灾情预报,第一次发给收费用户,第二次发给“决策人士”,“普罗大众没有收到信息,这是一种失职”。
佛山市气象局解释说,向收费用户发送的预警信息是15日发送的,当时它还不算警报,而是常规天气预报。根据规定,常规天气预报信息必须经过手机用户本人确认才能向其发送。广东气象台曾尝试过免费向公众发送常规天气信息,但有市民以“骚扰”为由向气象部门投诉。
对于17日获得准确预报后“预警信息只向有权者发送”的质疑,佛山气象局说,这些发送对象其实是当地防灾减灾体系中的安全负责人或联络员,如三防部门、学校、村(居)委会、车站和主要工地的安全负责人,这是按照防灾减灾预案,以便他们采取相应的措施组织防灾减灾。
信息
传送梗阻失救命良机
“救命”警报为什么不用最快捷有效的手机短信发送?面对这个质疑,“信息梗阻”问题浮出水面。
广东省气象局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副主任关小文说,海量群发信息不像用户点对点的手机短信,全省气象系统短信端口的总发送能力是每秒5000条,顺德区气象局的短信发送能力是每秒30条,也就是每小时最大发送量是10万8千条。顺德人口近200万,这意味着绝大部分手机用户收到短信时灾害天气早已结束。
“这不是钱的问题。”关小文说,大范围全网发送预警信息,需要报省应急办批准,再通知三大通讯运营商传送,运营商再作发送准备工作。这个过程,通常需要一个小时。
对此,广东省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副处长熊亚丽说:“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发送上千万条的信息,单凭一个部门的力量和单一的渠道,难以承担这么重的任务。”
建议
灾害警报立体化发布
巨大投入拼抢天气预报提前量,每一秒钟都来之不易。在高度发达的通信体系之下,手机短信是最快捷的方式,但存在发送能力限制问题,通知不了最需要抢险避灾的广大群众,这个提前量还有什么意义?
社会意见认为,“佛山天气警报信息事件”反映出当前我国灾害警报信息发布机制和渠道仍有待完善,需要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多渠道发布机制。如何形成短信、电视、电台、广播、社区信息等互为补充的立体化发布体系,是未来灾害预警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
针对气象台的预警发布渠道有限的问题,不少网友建议,气象部门应该很好地利用现代传播工具,如“电视”、“微博”等,效仿香港悬挂“风球”,在电视台上滚动播出,最大范围地传播。据新华社
今天(12/13日星期五) | 明天(12/14日星期六) | 后天(12/15日星期日) | 第四天(12/16日星期一) | 第五天(12/17日星期二) |
低温11℃~高温17℃ | 低温9℃~高温14℃ | 低温8℃~高温15℃ | 低温11℃~高温20℃ | 低温12℃~高温22℃ |
多云 3-4级转4-5级 |
晴 3-4级 |
晴转多云 <3级 |
晴 <3级 |
晴 <3级 |
佛山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