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手机服务更方便
游客保障
网站导航
天气预报 > 大理天气 > 大理天气新闻
新闻内容

“南国箫手”以一曲“黄河”惊醒国人

2010-10-14 来源:新浪网

  摘要:冼星海是中国著名作曲家,一部《黄河大合唱》就足以使他名垂青史。

  
(南方都市报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1932年3月,中国留法音乐学会在巴黎成立,左一为冼星海。

  
(南方都市报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微蹙的眉头,深邃的眼神,这正是人们心目中的“为大众谱出呼声”的人民音乐家形象。

  


  广州名片风云人物系列之文艺篇

  总第225期

  候选名片224期(南方都市报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冼星海

  提名辞

  冼星海是中国著名作曲家,一部《黄河大合唱》就足以使他名垂青史。

  冼星海(1905~1945),曾用名黄训,广东番禺人,中国著名电影作曲家,音乐家,中国电影音乐创业史上的先驱者,先后创作了影片《壮志凌云》中的《救亡进行曲》、《青年进行曲》中的主题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的主题曲、《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歌剧《军民进行曲》等。

  万缕忧思都付琴

  1941年6月22日抵抗德军入侵的“卫国战争”骤然开始,原设莫斯科的各大政府机构也随即纷纷撤离,而身怀公务客居于此的冼星海等一行本想在林彪的率领下转向蒙古,以图经新疆入境返回延安

  冼星海几经周折于1942年底只身流落到阿拉木图。有一天,居无定所、食不果腹并身心疲惫的冼星海在一场音乐会结束之后抱着小提琴惘然滞留于剧院门内不知所适,这一境遇被当地一位新闻工作者巴赫德让看到,出于同情,巴氏收留了他,并将其安置在自己本已十分逼仄的家中。

  在阿拉木图期间,通过巴氏,冼星海又认识了一位来自列宁格勒的音乐家伊凡诺夫·萨克里斯基,并不时受到他们一家的接济。也正是通过伊凡诺夫的举荐,冼星海茫无前景的生活终于有了一丝转机——1944年初冼星海接受了库斯坦纳伊市正在筹建中的音乐馆音乐指导一职,从此,冼星海获得了一个较为平静的安身立命之所,并随即投入到当地的音乐活动,与此同时,他也开始了新的创作。

  在库斯坦纳伊冼星海写了许多作品,其中有:《红麦子》(钢琴与小提琴)、《哈萨克舞曲3首》(钢琴)、《阿曼盖尔达》(交响诗)、《中国狂想曲》(管弦乐)。此外还写了两套中国古诗词歌曲:《诗歌10首》与《古诗10首》。前后20首曲子中,有4首取材于当代诗人,其余均为取材于中国古典诗词。

  今年6月,星海音乐学院“冼星海晚期创作及其思想、人格研究”课题组与声乐、钢琴专业部分在读研究生合作,在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厅首演了其中的《古诗10首》与其他晚期歌曲。这些歌曲向人们展现了冼星海丰富心灵的另一面。与人们常听到的那种富于号召性与战斗性的歌曲不同,这些作品以其委婉的曲调、细腻多变的音响织体,与颇具东方色彩的和声营构出种种淡雅、飘逸而又略带感伤气息的艺术意境,这是冼星海晚年异乡际遇与心灵状态的真实写照。

  在这些歌曲中,我们发现,作曲家并没有将自己的生活苦况与内心的痛楚作为表现对象,这些作品与其说是一种情感宣泄,而毋宁说仅是一种出于音乐家本能的心灵慰藉,其中固然会洋溢着种种驳杂的情思,但那仅仅是一种流露,而非刻意表现,这些作品也让人联想到10年前他在法国时期的类似创作,尽管他舍弃了那种令人振奋的号召力,但却充盈着种种耐人寻味的意蕴,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其魅力也正发酵于此。

  (希路: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副教授)

  人物志

  出生贫困,苦苦追求音乐梦想

  冼星海1905年生于贫苦的渔民家庭,他出生前父亲冼星泰就已去世,襁褓中的小星海,只得随母亲到澳门,投靠以捕鱼为生的外祖父。外祖父也是他的音乐启蒙者,小小年纪的冼星海很快便学会用竹箫吹奏广东水乡民歌。1911年,外祖父去世后,冼星海随母亲漂流到新加坡。母亲黄苏英吃了没文化的亏,她给有钱人家做帮佣,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儿子去读书。

  冼星海在私塾学习了四年,又到英国人开的学校补习了一年英文。由于成绩优良,12岁那年,冼星海被招入岭南大学新加坡分校——培正中学读高校1918年回国后,冼星海因交不起学费而入了广州的岭南大学基督教青年会所办的义学,并参加了学校的管乐队。此时,他已经表现出音乐方面的天赋,擅长吹奏单簧管(也称黑管,民间称“洋箫”),故有“南国箫手”的美誉。1926年春,他卖掉了心爱的小提琴,在朋友的资助下来到北京,考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靠在学校图书馆任助理员维持生活。他师从萧友梅博士和知名俄籍小提琴教授托诺夫。翌年,冼星海进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主修小提琴和钢琴,后因参加学潮被迫退学。

  求学巴黎,险些被法国警察送进陈尸所

  1929年,冼星海来到素有世界音乐文化中心的法国巴黎学习音乐。他靠在餐馆跑堂、理发店杂役等维持生活,在塞纳河畔梧桐树下几次晕倒,险些被法国警察送进陈尸所。后来,通过马思聪的介绍,冼星海得以随法国著名小提琴家奥别多菲尔学习小提琴,并曾先后追随巴黎著名作曲家德印第学习作曲,跟巴黎音乐学院著名教授加隆学习“对位”和“赋格”。

  在学习之余,当别的学友相约在塞纳河畔散步、切磋技艺时,冼星海却必须在北京饭馆从事十分繁重的体力活。但即使在这样窘迫的环境里,冼星海还是写出了改变他人生轨迹的作品《风》,受到当时巴黎音乐学院教授保罗·杜卡斯的欣赏。1931年,冼星海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巴黎音乐学院的高级作曲班的考试,开始了梦幻般的音乐学院生活,他在那里系统地学习了作曲、指挥等各方面的知识。

  毅然回国,实现“音乐救国”的梦想

  1935年夏,他谢绝了巴黎音乐学院的挽留,回国投入抗日救亡。在上海,经田汉和张曙的介绍,冼星海参加了“歌曲作者协会”,并结识了进步音乐家任光、吕骥、贺绿汀等人。此后,冼星海开始探索、创作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反映工农大众心声的新歌曲。抗战爆发后,他参加了洪深领导的上海演剧第二大队,深入田间地头、工厂矿井,宣传救国救亡。不久,他又到武汉,进入周恩来、郭沫若领导下的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他创作的《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歌曲深受人民喜爱。

  1938年冬,冼星海放弃优厚待遇,奔赴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延安“女大”兼课。在鲁艺,他负责音乐理论、作曲的主要课程,还教授音乐史及指挥。在延安的一年半,他进入创作的巅峰期,谱写了《军民进行曲》、《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作品。(南方都市报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远赴苏联,魂断克里姆林宫医院

  1940年5月,冼星海赴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与配乐。临行前,毛泽东在家中请他吃饭并饯行。翌年,苏德战争爆发,该片制作停顿。他想经新疆回延安,却因当地军阀盛世才反共、使交通中断而未成,被迫羁留于中亚的阿拉木图。在供应十分困难的战时条件下,他相继完成了《民族解放交响乐》(“第一交响乐”)、《神圣之战》(“第二交响乐”)、管弦乐组曲《满江红》、交响诗《阿曼盖尔达》和以中国古诗为题材的独唱曲。

  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战争结束时,他虽回到莫斯科治疗却未能痊愈,于1945年10月在克里姆林宫医院病逝,年仅40岁。延安各界为他举行了追悼会,毛泽东亲笔题辞“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由于他的创作真实反映人民的生活以及抗战热情,同时也唤醒了中国民众的抗战豪情,所以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称号。1999年11月,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阿拉木图市的弗拉基米尔大街被命名为冼星海大街。江泽民主席访哈时还到冼星海当年的故居凭吊,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这位音乐家的永久怀念。

  人·品

  星海精神能够鼓舞当代大学生

  ◎发言人:周广平,星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冼星海音乐思想、人格及晚期作品研究课题组负责人

  广州名片:应该怎么看待冼星海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周广平:每年开学我都会给新生们作报告,让他们了解什么是星海精神。冼星海出身贫寒,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著名的人民音乐家,他富有传奇色彩的艺术追求历程,不仅对音乐专业学生,甚至对广大的当代大学生都有激励和教育意义。冼星海在短短的一生中,创作了数百首音乐作品和大量的音乐论文,在那个动荡的年月和艰苦的环境下,他的作品曾经鼓舞了一代人,即使是在今天,这些作品依然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广州名片:冼星海生命中的最后时刻是在苏联度过,这个时期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周广平:冼星海在延安时可以说是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当时的条件虽然比较艰苦,但政府给他的待遇是最好的,他和妻子钱韵玲有一间独立的窑洞,他的工资甚至和毛主席一样高,他最好的作品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出来的。他前往苏联也是因为接受了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配乐的政治任务,他在那里化名为“黄训”,住在阿拉木图集体农庄里,生活艰苦得不可思议,且身患重病,但他还是坚持创作,他在自己的《创作杂记》里谈到自己创作的作品14、16、19-21、23-24号,其中大部分是他改编的哈萨克民歌、民间音乐,可惜这些作品都遗失了,没人知道它们在哪里。

  广州名片:现在国内研究冼星海的情况怎么样?

  周广平:现在政府部门对冼星海的研究非常重视,广东要建设文化强省,再加上这里本来就是冼星海的故乡,在冼星海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果,目前我们学院的课题组正在研究他晚期在苏联创作的作品,尤其是艺术歌曲,这是一个以往不太被人重视的领域,他在这个时期的生活、创作的细节等等都不为人所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亲密朋友、一起工作过的人都相继离开人世,这项研究工作就显得非常迫切。

  人·事

  “饭票”为奖品

  冼星海报考巴黎音乐学院的高级作曲班时,由于他的衣着不够华丽而被法国门警阻拦,险些进不了考常考试后,冼星海的成绩非常优异,主考老师杜卡斯代表全体评委宣布:“我们决定给你一个荣誉奖,按照学院的传统规定,你可以提出个人的要求。”冼星海只说了“饭票”两个字,就再也说不出话来了。巴黎音乐学院的教授们被这样一个才华横溢、在困难面前始终保持高昂学习兴趣的小伙子所感染,他们决定破例为冼星海免费供应膳食。

  窗寒《风》奏乐

  在法国求学时,冼星海居住的环境很简陋,租住的是一间低得连腰都直不起来的小阁楼。一个北风呼啸的冬夜,冼星海没有棉被,便用旧大衣裹紧身体躺在床上,但天气十分寒冷,冻得他直哆嗦。辗转无法入睡,他便起来点上煤油灯创作。忽然,猛烈的寒风从破烂的窗户吹进来,吹灭了油灯。他用火柴重新点燃,又被吹灭,他又再点……就是这样,一直写到天明,最终创作出一首深受国人称赞的二重奏乐曲——《风》。

  口蜜腹成曲

  1939年以后,边区的经济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物资极度匮乏。那年春天,归国后的冼星海与诗人光未然一起创作《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在创作的过程中喜欢吃糖果,但当时的延安根本就买不到糖果,他便让光未然买了两斤白糖送给他,白糖放在小案桌上,写几句便抓了一把送进嘴里,光未然在《风雨文谈》中写道:“于是一瞬间,糖水便转化为美妙的乐句了”。

  功德谱

  他的群众歌曲影响最大

  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

  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其中有正面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采用号召性、战斗性的进行曲形式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和《到敌人后方去》;有具体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有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顶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们开》;还有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和《三八妇女节歌》等等。

  在这些作品中,冼星海根据不同内容,创造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音乐形象,或以具有冲击力的节奏和挺拔高昂、富于棱角的旋律,表现激昂慷慨的情绪和威武豪壮的气势;或以气息宽广的旋律、舒缓沉着的节奏和抒情含蕴的音调,体现革命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此外,他还先后发表有《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三十余篇音乐论文。

  人·迹

  二沙岛星海音乐厅

  广州是冼星海的故乡,在这个城市里与冼星海有关的建筑、纪念品非常之多,大家最熟悉的耳熟能详的要数二沙岛的星海音乐厅。音乐厅前面的雕像最为传神,整个雕像以黄河惊涛拍击岩石为衬托,以星海指挥《黄河大合唱》为内容,风格刚柔并济,形象神采飞扬,气势雄浑有力。

  沙河顶星海音乐学院

  星海音乐学院里的冼星海雕像是一尊白色的大理石半胸像,微蹙的眉头,深邃的眼神,正是人们心目中的“为大众谱出呼声”的人民音乐家形象。学校里还有一座冼星海纪念馆,从外表看像一座白色的钢琴,每年开学学生们都会由老师带领着前往参观,从那些发黄的黑白照片中了解冼星海的一生。而在番禺大学城校区也有一座一模一样的大理石雕像,这里的音乐厅以《黄河大合唱》结束部分的“八声部合唱及气吞山河的澎湃涛声”为设计灵感,抽象出一个标志性的“海浪”式造型,其规模和设施都可与二沙岛的星海音乐厅相媲美。

  番禺全国最大的星海纪念馆

  番禺是冼星海的出生地,这里有一座公园和一所中学都是以冼星海的名字命名,番禺博物馆内还有一座全国最大的冼星海纪念馆,里面有300多件复制文件、实物及100多件图片、雕塑等,音像文献电视片,大量冼星海同学、朋友、亲属等的访谈等资料,馆内的设施非常先进,不需要解说员讲解,观众可自由选用三种语言的解说词,还可以通过触摸屏点播冼星海创作的200多首(部)名曲佳作。

  麓湖边冼星海长眠之地

  冼星海英年早逝,魂断莫斯科,但在邓小平同志的直接关怀下,1983年,冼星海骨灰得以从前苏联迁回国内,冼星海骨灰先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后经广东省委报请党中央批准,冼星海骨灰得以迁回故土,在麓湖边的“星海园”安葬。这里依山傍水,树木葱翠,园内的小路都是用跳跃的音符装饰而成。星海园的东边就是高尔夫球场,西边紧挨鹿鸣酒家,拾阶而上,可以瞻仰到冼星海半身塑像,据说他的骨灰就安放在大理石基座下面,园内也有一个小小的冼星海纪念馆,展出了冼星海的生平事迹。

  人·后

  “现在市面上看不到父亲的原作”

  冼星海的独生女儿冼妮娜现居杭州,在浙江图书馆工作至退休。她虽然很尊敬父亲,但自己并没有从事音乐行业,“我学的是工科,学造飞机的。那个时代需要建设人才,我理科学得不错,老师说我读工科能考到一所重点的工科学校,我就去了,也是顺应那个时代国家建设需要理工科人才的国情。”冼妮娜的儿子也没有学音乐,“现在学习音乐要有一定的经济成本,学费太贵了,再说也要看孩子的兴趣爱好,强行要他学,也出不了好成绩。”

  冼妮娜经常回到父亲的故乡参加纪念活动,她谈到父亲时说,“父亲是个伟大的音乐家,更是伟大的人。关于他的资料,我都完好地保存着。父亲创作了很多伟大的作品,但现在市面上看不到父亲的原作,有的都是改动过的作品,我现在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还父亲作品以本来面目。父亲的作品种类很多,很多当年并没有公开。很多人都只知道《黄河大合唱》,其实父亲还创作了很多电影音乐、舞曲、歌剧、舞剧……当时那个年代所有的音乐形式他的作品都涉及到了,不少是父亲的手稿遗物,还有近50万字与音乐相关的论文,以及一些美术作品等等。我在收集父亲作品的过程中非常感慨,能感受到父亲年少时是如何为音乐艺术拼搏的。”

  下期预告

  马师曾(1900年4月2日-1964年4月22日)字伯鲁号景参,广东顺德县龙谭人,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1944年与红线女结婚,1955年12月,携带家人从香港回广州定居并参加工作,任广东粤剧团团长。

  采写:南都记者许琨

  实习生胡金胜

  摄影:南都记者 黄集昊

  上南都网参与网络投票评选广州名片,欢迎留言报料推荐,地址:www.nddaily.com/special/gzmp (南方都市报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今天(10/05日星期六) 明天(10/06日星期日) 后天(10/07日星期一) 第四天(10/08日星期二) 第五天(10/09日星期三)
小雨 阵雨 小雨 小雨 小雨 小雨 小雨 小雨 小雨 小雨
低温15℃~高温23℃ 低温15℃~高温24℃ 低温15℃~高温22℃ 低温15℃~高温23℃ 低温14℃~高温23℃
小雨转阵雨
<3级
小雨
<3级
小雨
<3级
小雨
<3级
小雨
<3级
大理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