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手机服务更方便
游客保障
网站导航
天气预报 > 朝阳天气 > 朝阳天气新闻
新闻内容

本网专访:北京朝阳区如何率先实现急救社区化,造福居民?

2013-08-10 来源:网易

  日前,北京朝阳区卫生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陈开红(右)和北京市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北京市急救中心朝阳分中心主任朱庆生(左)接受新华网专访,介绍了我国急救体系以及北京朝阳区开展急救社区化工作的相关情况。新华网北京频道摄

  按:在我国急救体系的建设中,作为示范区,北京朝阳区一直走在前列。据了解,今年年内,朝阳区便将率先在北京市实现急救社区化,预计建成43个急救站,做到每个街乡建一个急救站,配一辆急救车,极大缩短急救时间,真正将急救服务带到居民身边,让居民急救呼叫的需求得到真正的满足。

  那么,当前我国的急救现状如何?急救社区化具体有哪些内涵?朝阳区是怎样成为急救示范区的?又是怎样走上急救社区化的道路的?在开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取得了哪些成绩和突破?在以后的推进中还有哪些方面更待完善?

  为此,新华网记者日前采访了北京市朝阳区卫生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陈开红和北京市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北京市急救中心朝阳分中心主任朱庆生。他们在访谈中就我们关注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回答。以下是本次访谈的观点摘要。

  当前我国急救体系尚不完善存在两大问题

  问:急救有“黄金十分钟”,当人出现心梗突发疾病时,最初的十分钟也是最佳的救助时间。目前国内急救工作现状如何?

  陈开红:我国急救学科建设年限比较短,和其他的医疗机构形成的历史不太一样,相对而言我们国家就是最近二三十年急救体系在逐步进行建设和完善。

  目前我国对急救体系倾注了很多支持,包括大力的推进,但是还没有一个很好的完整的急救体系。从体系建设来讲,有不同的模式,包括在上海、北京和广州这样一些大的城市都有独立的机构,实现了独立完成急救的职能。在这种前提下,也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人的问题,二是资源如何统筹的问题。这些年来,这些问题一直难以突破。

  首先是人的问题。这是全国院前急救普遍存在的问题:招聘很难,留住人才很难。因为急救是高风险、高压力、高强度的职业,而且在职业发展前景上也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大家对这项工作的热爱和持续性,相对其他医疗机构和其他相关公共卫生的职业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院前急救目前政策支持和各方面体系的发展还有一个逐渐推进的过程,所以在人员的待遇等方面,还有一些需要亟待完善的方面,否则人即使招进来,留住也是非常困难的。

  其次,在急救体系规划建设发展过程当中,还没有一个很完善、很好的规划,可以使我们院前急救资源得到充分、高效的使用。有些地方资源不足,有些地方资源相对密集造成浪费。这些情况都值得政府高度关注,在今后的急救体系建设和发展过程当中,进行统筹的规划,合理的安排,使得它有效运转起来。

  急救资源实际上不单纯是院前急救的资源,急救是体系化发展的过程,所以我们在谈院前急救的时候,离不开整个急救体系。我们的急救体系实际上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社区的急救体系,即建立急救社区化,帮助老百姓自护、互助、支持、普及和宣传,增加自身行动能力。二是院前急救体系,涉及到跟老百姓最近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急诊救护能力的提升,还有这个网络如何能够规划得合理,能够满足需求,使急救半径相对地合理。三是后续的救治医院。如专科绿色通道如何建得更加合适,跟急救的标准相互吻合,能够互认。总之,从社区到院前到急诊后续医疗机构的救治连成一站式服务体系的建设,才是急救真正的体系化的含义。

  我们现在讲究公共卫生关口前移,120这个体系是我们国家“非典”之后一个机制四个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的妇幼、疾控,卫生监督体系的发展按照国家的要求均衡发展,这中间缺了急救体系如何均衡发展。只有急救体系既涉及到社区卫生,又能够涉及到医疗救助,涉及到医疗卫生突发应对,这是中间不可或缺的环节,一个重要的环节。

  建立社区急救站通过急救社区化真正造福居民

  问:什么是急救社区化?

  陈开红:“急救社区化”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把急救站建立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把我们的急救服务带到老百姓的身边。

  从内涵上来讲,它不是简单把急救站挪到社区,而是从内在机制和体制上进行一系列的建设,包括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赋予急救、救护的职能,同时在政策保障上、人员编制和硬件配置等方面给以全方位支持,使得急救从真正意义上带到老百姓的身边。

  今天讲的急救社区化的模式,实际上是在某种程度上使得这个体系如何能高效地运转,通过院前急救最活跃的元素,让我们为医疗卫生在这个急救体系发展领域上能够全面提升。

  急救社区化远远不是说在院前急救把它作为单项的工作看待,而是放在公共卫生体系里面,作为公共卫生服务均衡发展。急救社区化建设能给未来解决人的问题和解决资源有效配置的问题,有所突破,使得院前急救体系的发展能够找到新的突破点和新的途径,促进事业的稳步推进和可持续发展。

  问:急救社区化可以给居民带来哪些实际好处?

  陈开红:首先从一般意义上,对我们老百姓或市民来说,建了急救社区化,急救半径缩短,时间半径缩短了,满足需求情况要好了。

  其次从内涵上,社区急救化还有更深层的意义。当把急救站设立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它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全成为一体化运行之后,4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都有急救小分队,每个中心具有院前急救培训的师资,我们把社会资源统筹起来共同参与提升市民急救自救的意识,通过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宣传,把急救知识和相关的技能带给老百姓,把第一目击者的行动提速了,这是高效反应方面。

  第二,我们过去发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一个短板,那就是急诊救护能力,来社区中心看病的不可能都是慢性病的病人,各类风险病人到那儿就诊,发生突发疾病,如高血压病人到社区就诊过程当中,由于环境或者是天气气候等各种原因和自己的情绪反应,突然出现了脑溢血或者急症发生,如果社区急诊救护能力强了,第一时间就能够展开救治,合理用药,合理治疗,那么久给院前急救争取了时间,给病人提供了生命保障。为此,我们提出一个观点:急救医生是最好的全科医生。所以,我们会尽最多努力,把社区全科医生能力带起来,使急救社区服务中心救护能力提高,从而不断提升社区服务机构基本医疗水平。

  第三,院前急救作为网络运行,对它有一定的质量控制和管理,都有门槛和标准,而且纳入到社区卫生绩效考核,算出了单量和分值,在其他四个公共卫生体系全面下沉网底后,急救也均衡发展,公共卫生体系完整下沉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得急救在这个过程当中为公共卫生填平补齐,能起到支撑作用。一旦社区街乡出现突发事件的时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借助急救力量贴到政府了,而且贴到街乡和医疗机构,通过三级急救网络有一个很好的通道,使得救助和救援半径就突破了物理的含义。

  总之,通过急救体系搭建,能够使医疗卫生活力更加增强,为老百姓的服务更加有力,而且真的接地气了,真得做实了,老百姓真正获益了,这是急救体系发展最终的目标。从深层意义上来讲,体现两个词:高效和快捷,社会资源得到有效节约和利用,这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方式。

  朝阳区急救社区化建设经历两个重要阶段

  问:说到社区急救化的建设,朝阳区算是北京较大的区,社会发展包括经济水平也是不断增长和提高,目前也已经有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救助站,那么,朝阳的社区急救建设经历了什么历程?

  陈开红:应该这样说,急救社区化是朝阳区发展过程当中提出来新的挑战。

  2005年,朝阳区政府发现了急救力量非常薄弱这个问题,开始高度重视了。当年把我们这个机构转变为收支两条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等各方面都由政府投入,解决了发展瓶颈问题。那是重点是整理体系,转变观念和与政府的需求进行对接。但是在实践过程当中还没有完全纳入到公共卫生体系、各项待遇和要求当中。

  后来,朝阳区面临了奥运会和“甲流”防控两大事件,这是急救社区化发展过程当中两个重要的阶段。

  在举办奥运会的时候,北京市政府已经高瞻远瞩了,在那之前,就下了文件,要求朝阳区每个街道都建立急救站,当时我们完成了43个急救站点的注册。可那时朝阳区的急救力量还非常薄弱,政府和奥组会对我们的要求和标准又非常高。在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政府能够用钱保障我们的硬件需求,同时我们在人员保障这块能够积极统筹。

  首先,北京市政府、朝阳区政府都给与了大力支持,在硬件配置上,如车辆、设备进行了标准化投入。

  但在人员上怎么办呢?当时,我们做了一个决定,就是大统筹。在每家社区服务中心建立急救小分队,开始全方位的培训和演练。

  因为资源收入是渐进性的过程,急救社区化还是要通过一定的试点不断完善,再全部铺开。奥运之后我们先建了14个社区急救站,这其中一直在不断运行探索,克服了重重的困难,如编制不到位、投入不到位、没有相关政策保障等,我们区政府和卫生局还是有前瞻性地支持了这项工作的开展。

  朱庆生:朝阳区急救社区化道路经过了6到7年艰辛探索和实践,起初是这样的,2006年筹备奥运的时候,突然发现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和急救体系,不足以应对奥运保障工作需求。主要原因是站点,急救人员和实际工作要求以及需求供需比矛盾过大,这也是全北京市的问题。大概75%的场馆和大概75%金牌产生在朝阳区,换句话说朝阳承担了大量的场馆外围急救保障工作,怎么样解决这么大的供需比的矛盾?摆在了朝阳区政府和朝阳区卫生局面对这些工作的同志的面前。当时思路是,大统筹区域资源,统筹了辖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每个机构都要出一组机构人员,同时邀请鞍山市急救人员和999非公立参与了朝阳区奥运急救保障工作。在这样的过程中,有效解决区域急救满足非常重要的途径和手段。

  陈开红:到“非典”之后,国家进行了“一个机制、四个体系”的建设,急救进入第二阶段,我们逐步纳入了政府的职能,开始了突发事件应对预案的建设、培训和演练以及科研、管理工作,着手建体系和网络了。在这个阶段,我们实现了由单一院前急救转化为政府保障职能为主的公益性定位。

  定位在公共卫生保障的“一个机制、四个体系”之后,急救纳入了公共卫生体系当中,成为了政府、社会管理的一项职能,应该是政府提供公益性的保障。

  “甲流”的出现使我们意识到急救的作用,因为社区卫生从2006年国家投入以后发展非常完善,我那时候分管社区,当时社区防控网点体系成立,看门、盯人、找人,公共卫生委政府职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政府的统筹管理到楼门长、老太太,进行公共卫生工作,要全社会参与,大家动员起来这才是公共卫生的概念,政府在中间起到行政管理轴的作用。在急救、甲流和其他工作的过程中,专业轴怎么样跟着公共卫生贴到社区网点。虽然奥运遗留下来的十几个社区站,一直在惨淡经营,投入不到位,机制没有理顺,但是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那么,把这一块工作彻底固定下来社区化,这是坚定要走的方向。

  二元结构让朝阳急救社区化既显重要又面临挑战

  问:朝阳在发展社区急救方面具有哪些特点呢?

  陈开红:朝阳区是经济大区,人口大区,区域大区,但是在大区的背后,实际上朝阳区也面临着许多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在区域特点上来讲,面积大,外来人口多,外来人口还是二元结构。我们拥有CBD高端服务区,吸引很多高端金融人才等,在促进朝阳区整体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在四环到五环还有好多城乡接合部,这里有大量的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也是非常公共服务需要关注的群体。总体来看,从2012年统计数据来看,朝阳区现在常住人口也在不断集聚增加,现在到了374.5万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官方统计也是169.5万人。

  如此看,朝阳区是突破500万人口的大区,城市的安全运行、保障体系显得格外重要,尤其在保障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方面,公共卫生保障是不可或缺重要组成部分。

  朝阳区现在也是处在城市化进程过程当中。城市化的进程不是一个单纯上楼问题,涉及到很多的公共保障,能够提供更多的保障过程,所以急救体系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老百姓最直接的需求就是对他们生命安全的保障,在他有需求的时候,我们能够第一时间得到快速救治,不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使得生命能够保存下来。我们说得生命保障不单纯是生命救回来,还有生命质量的维护,越早救治,生命恢复以后生命质量越好,我想在生命救治是这样两个概念。

  针对朝阳区城乡发展不均衡、城乡接合部和城区二元结构、人口二元结构、地域二元结构等特点,医疗资源布局和急救布局就显得格外重要。尤其在朝阳还有一个特点,好的医疗资源、优质的医疗资源分布在城区内,都是在四环以里,相应城乡接合部、四环以外非常薄弱,就显得急救在这些方面发出突出的作用。正因为医疗资源的薄弱,分布的不均衡,我们需要有急救搭建这个平台,让需要救治的病人快速到达能够的部位,这些区域的老百姓能够有很好的自助意识,提高行为有效能力,使得生命得到有效保障。

  运行初显成效尽快将43个急救站推进到位

  问:朝阳区急救社区化目前运行情况如何?

  朱庆生:奥运会后,按照全市的统一的要求,我们在14个街乡建了19个急救站点,进一步固化和急救社区化发展方向。在过去的三年运行过程当中,应该说有效缓解朝阳区急救呼叫满足,朝阳区老百姓急救需求以及政府职能保障工作安排,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

  急救社区化以后,社区发展非常好,社区对硬件的配置和软件的提升,信息化的建设等朝阳区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这是无可厚非的。我们可以把社区和三级急救网络的通道梳理畅通,63条通道接急诊专科,一次性到达合适的医疗机构,社区化之后,这些病人可以及时到网络救治医院,到了医院以后,又能够通过网络救治医院,第一手获得社区方面的资料,使得病人避免二次转院,避免在急诊科滞留,缩短了时间。

  所以,随着急救社区化方向的明确,政府投入机制保障机制的逐渐到位,我们有信心,在未来把43个急救站点建设尽快推进到位。

  问:急救站设备、经费和人员等情况,是怎样保障的呢?

  陈开红:我们区卫生局下面有四个分中心,43个站,这是基础保障。还有,我们社区服务中心人员编制已经增编了,全额拨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已经到位了。属于系统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多种建设模式,朝阳也是一样,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去年已经定完了,这样的情况下,应该说在所有的准备工作和筹备情况现在基本上逐步到位了。所有的救护车、硬件标准化由救援中心和政府统一配置,目前机制和体制上来讲,基本上已经是完善的。应该按照规划来讲,我们是希望现在19个站,今年将其完善,所有的车辆和所有的硬件配置到社区到位,43个站基本条件具备,在人员筹措和运行机制,社区服务机构都有各自的特点,他们的运行方式上交给他们自己管理。

  朱庆生:我们在急救社区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体制机制,一级资源配置,二级绩效分配,三级绩效考核。一级资源配置,就是由区政府出资购买设备,按国家急救车和设备的配置标准配置到每一个急救站点。无论是公立还是非公立的机构,只要承担急救的机构,由政府一级资源配置。就朝阳这一块来说,更多是开放、创新的思想,统筹资源,按照报废更新的标准进行常态报废和更新工作,解决从事急救工作机构和人员等问题。二是级绩效分配,由政府出资购买人员服务,如公立机构进行考核以后进行分配,体系外机构以购买服务的方式购买他所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三级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会考核他们急救,急救也一样会提供一些,因为我们有数据平台,信息给到社区服务中心的管理机构,他们会针对他们的运行情况,兑现他们的绩效,这个已经纳入到考核体系,这是非常完整的管理链。

  未来发展社区急救:科研引导规划不断突破创新

  问:常态化的社区急救站的建设,未来是否还会有一些突破和创新呢?

  朱庆生:朝阳急救社区化道路走得并不平坦,可以说很曲折的,应该说在发展大历程中,朝阳区已经在体制机制和政策上突破了很多。但是,目前依然有很多禁锢的地方,如人力筹措、人员身份界定和人员管理,以及财政投入和运转,都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比如说资源合理调配这个问题,涉及到一级资源配置——车辆以及人员、车组运行过程当中合理的调配。朝阳区有43个街乡,实时运行的是16-17个车组,那么到时能否把资源有效合理调派,这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随着国家医改,逐渐改变过去三级医疗的体制,形成医疗卫生体系、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以及公共卫生体系,随着我们工作的推进,最后逐渐确定依托社区开展紧急医疗救援和救援的工作,解决医生能力提高和互通的问题。

  陈开红:科研引导规划,规划引导发展。没有规划,急救是没法发展的。急救体系的发展,网络的发展还要根据需求量来定,既不要让资源浪费,也不要老百姓要不上车,资源不足。在这里,急救站的人员配置和运行情况,我们会根据区域规划和需求量的情况进行统一合理动态的调整,任何一项工作不能死板教条固定下去,一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二是对政府效率有影响。

  朱庆生:我们做这项工作,本着科学、合理的原则,不是站点均等化,而是急救服务均等化。让朝阳区43个街乡500万左右的不管是常住还是外来人口能够享受到均等化急救服务。

  (原标题:本网专访:北京朝阳区如何率先实现急救社区化,造福居民?)
今天(12/13日星期五) 明天(12/14日星期六) 后天(12/15日星期日) 第四天(12/16日星期一) 第五天(12/17日星期二)
晴 晴 晴 晴 晴 晴 晴 晴 晴 晴
低温-8℃ 低温-6℃~高温1℃ 低温-8℃~高温0℃ 低温-10℃~高温1℃ 低温-11℃~高温0℃

<3级

<3级

<3级

3-4级转<3级

3-4级转<3级
朝阳天气资讯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